成都建工攻克“海绵”技术难题 助推城市绿色发展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7-01-10
摘要:目前,成都正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助力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未来的成都,不只是道路,公园、绿地、社区、湖泊等都将成为海绵体。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怎样解决城市内涝这一城市病,建设海绵城市或许是一剂良方。目前,成都正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助力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未来的成都,不只是道路,公园、绿地、社区、湖泊等都将成为海绵体。

LOCAL201701061236000158888130478.jpg

打造后的成都中环路示范段

由成都建工集团打造了成都市第一条按海绵城市理念设计的城市道路——中环路。该道路使用半年以来,即使倾盆大雨,路上也不会出现积水。

“今年,我们将对日月大道5.7公里的道路进行海绵城市打造。同时结合先前的成果和经验,加快建设,预计在2018年6月底完成。”成都建工集团路桥公司兴建公司工程部主任张雪立如是说。

LOCAL201701061236000437223318771.jpg

透水测试

海绵型人行道 “小雨不湿鞋 大雨不积水”

相对于普通道路,海绵人行道有怎样的独特之处?近日,记者走近中环路一探究竟。为模拟大雨场景,张雪立将一桶水快速倾倒在地面上,顷刻间,水沿着地砖间的缝隙快速流下,不到半分钟,地面已无明显积水或水洼。

为什么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地面消失?张雪立向记者透露了其“玄机”和奥秘所在。“在地面之下——在由五层不同材料铺装的地下结构中,从上往下依次铺排了碎石层、渗水土工布、透水混凝土、级配碎石层等不同材料。雨水一旦流入地下,就能够快速渗漏。”张雪立表示,与普通道路相比,这个结构的人行道下层增加了20%~30%的吸水能力。而在地砖与海绵结构之间,故意留出缝隙,便于雨水快速渗漏。

LOCAL201701061238000312550656122.jpg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绵结构,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如果海绵结构“吸不赢”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会顺着管道排到市政管网中。

为进一步了解海绵道路的构造,记者打开一处预留井。地层结构一目了然——位于最下方的砾石层可增加30%的储水力;上面的中粗砂层主要起过滤作用;再上面是栽种植物的种植土层。“栽种植物的种植土层,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张雪立说。

LOCAL201701061237000024300683345.jpg

回用喷灌系统

攻克海绵技术难题 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为攻克海绵技术难题,让海绵型道路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据张雪立介绍,成都建工为此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攻关小组。由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张静负责,24名掌握海绵城市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人员主要围绕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进行技术攻关。

什么是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张静告诉记者,该系统通过在源头建立小型、分散型雨洪管理措施来减少雨水径流,有助于控制初期雨水污染,解决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补充城市地下水。

LOCAL201701061237000395968267395.jpg

剖面层图解

LOCAL201701061237000516771832662.jpg

剖面层图解

LOCAL201701061238000050549739333.jpg

剖面层图解

“我们以成都市中环路改造工程为示范工程,在改造时采用渗透地面、下凹绿地、地下砾石蓄水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新技术,来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同时对成都市中环路改造工程中采取的各种有关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技术进行特点分析和效果对比,完成新技术总结和改进,形成施工工艺和施工工法。”张静表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雨水的吸收、蓄集、渗透和过滤净化可以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得以净化,同时蓄积和渗透到地下的雨水可以有效的补充城市地下水,使原本直接排走的雨水得以重复利用,缓解城市缺水危机,并减少雨天城市积水坑、积水洼现象,可以整洁、美化城市市容。

记者了解到,通过本次中环改造工程的实施,成都建工集团为建设“海绵城市”形成了技术储备,通过渗、排一体化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研发、安装、使用,为之后大规模推行创造了条件。“我们将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助推海绵城市建设,让成都早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要求”。张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