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2016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中期)》报告。
报告指出,2016上半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新政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呈现企稳的迹象,CPI重返“2时代”、PPI负增长的大幅度收窄、企业利润增速的转正以及房地产类数据的反弹都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
但对于2016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国内经济学家们仍不乐观。
短期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主持制定该份报告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近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和问题。
“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持续探底。” 刘元春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中期)》报告中列举出了近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12个新现象:
①“去产能”还在布局阶段,过剩行业产品价格却开始出现大幅度波动;
②三四线房地产“去库存”还没有开始,一二线房地产价格却出现全面上扬;
③对“僵尸企业”和高债务企业的整治还没有实质性展开,大量高负债国有企业却已经大规模进军土地市场、海外并购市场和金融投资市场;
④ “去杠杆”各类举措刚开始布局,但宏观债务率却持续上扬,部分指标已经大大超过警戒线;
⑤“降成本”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各类宏观税负指标却在持续加重,企业总体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⑥房地产投资增速超预期反弹,各类新开工项目大幅度上扬,但民间投资增速却直线回落;
⑦M2增速保持稳定,但M1增速却出现持续上扬,M1-M2缺口持续扩大;
⑧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超过GDP增速,但劳动力生产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却出现持续下滑;
⑨对外投资增速急剧上扬,但出口增速却持续低迷;
⑩各类技术指标进步神速,新经济增长动力开始显现,但总体劳动生产效率却依然处于持续下滑的区间;
工业等传统行业有所企稳,但服务业和新兴行业却开始呈现疲态;
政策类投资增速回升,但消费却出现持续回落。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集中反映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还没有完全找到;
二是,稳增长政策并没有缓解宏观经济深层次问题,反而使各类扭曲大幅度上扬,资源配置的效率持续恶化,经济主体的信心没有得到改善;
三是,经济回落的负反馈机制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内生性下滑的压力有所加剧,“生产效率预期下滑”+“投资收益预期下滑”+“收入增速预期下滑”所带来的市场型投资疲软和消费疲软开始向深度蔓延。短期产出与中期潜在产出的负向强化机制、超国民收入分配所带来的“消费-投资”困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收益下滑所带来的进一步“脱实向虚”等3大新难题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摆脱持续探底困境的核心障碍;
四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企稳构建在大规模政策宽松和泡沫化房地产复苏之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分化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还没有形成持续稳定或复苏的基础。
论坛上,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尚希、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内的经济学者皆表示,2016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难以持续上半年企稳的态势。外部经济波动的重现、内部扭曲的强化、金融风险的不断累计与间断性释放、结构性改革的全面实施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抬头。而与此同时,政策刺激效率的递减和房地产泡沫的管控决定了经济政策的对冲效应将大幅度下降。因此,本轮“不对称W型调整”的第二个底部将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出现,并呈现出强劲的底部波动的特征。
2015年二季度以来,房价走出一波持续上涨行情。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我认为2016年下半年各类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必须做出新的调整。” 刘尚希坦言,比如,货币政策应当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全面重构;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复苏态势,及时调整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改变简单宽松的政策导向,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房地产企业进行分类治理。
“另外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要持续关注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市场压力,防范和化解劳动力市场风险。尽管去产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总体可控,但叠加经济下行调整本身的就业压力,失业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