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词

来源:中国建材报
时间:2016-02-1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乃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在今年仍不会变。据了解,建筑垃圾就占垃圾总量的30%——40%,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行业已成功研发100%资源化技术,国内诸多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纷纷落地。我们呼吁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反思深圳滑坡事故带来的惨痛教训……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在2015年舆情关注的焦点是什么?2016年的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2015关键词

  1、资源化

  面对与日俱增的建筑垃圾,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规划日渐完善、建筑垃圾处置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

  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已有上百家,然而在这些企业之中,处置方式和处置程度却出现了千差万别,有的对建筑垃圾进行粗加工、有的将大部分建筑垃圾转化为生产的原材料,还有少数已经能将建筑垃圾进行100%资源化处理。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35.5亿吨之间,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产量惊人。然而对于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始终是堆放、填埋和回填。

  建筑垃圾资源化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建筑垃圾如若进行填埋或回填,可能因填埋不均匀突然塌陷而造成人陷楼塌的恶性事故,更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贻害子孙,后患无穷。如若将建筑垃圾进行堆放处理,便会出现像“深圳滑坡事故”一样的后果,瞬间吞噬掉无辜的生命。可见,无论是堆放、填埋或回填,都不是解决建筑垃圾的好办法。基于建筑垃圾的特点,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够将建筑垃圾100%进行再生处置,是当前世界上最优异的建筑垃圾处理办法。”

  诚然,只有将建筑垃圾进行100%资源化,将建筑垃圾中的每个部分都分解成可用的再生资源,真正将建筑垃圾吃干榨净,才会彻底解决“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2、政策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相继做出了关于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明确将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深化。

  2015年9月工信部和住建部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要求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提高固体废弃物消纳量和产品质量。

  《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也提出了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提出要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投融资模式。

  自2015年4月河南、吉林等省份相继被住建部确定为“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后,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落地。

  从中央到地方,大量利好的行业政策给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是名符其实的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政策年”。

  但是,就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总体的落地情况来看,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真正落地的项目并不多。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政策仍不完善是其原因之一。

  从中央政策来说,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导方面,难以指导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进行具体工作;从地方政策来说,各地对于“资源化处置”的理解尚显羸弱,能够具体落实和操作的配套政策始终脱节。行业中的企业呼吁更多可落实、可操作的政策出台。

  这也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在政策制定上提出方向:各级政府都必须了解、重视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发展现状,根据行业要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政策。

  3、标准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的引领和规范。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也不例外。

  2015年,“建筑垃圾围城”态势愈演愈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仍然缺失,标准欠缺直接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违规操作的出现,如违规拆除、随意倾倒、运输遗洒、回收利用率低、二次排放高危害垃圾等,均不利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模式。业内对建筑垃圾处置行业应尽快出台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喜的是,为了弥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不足,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行业联盟和企业一直在努力。

  2015年年底,为了给政府制定行业政策与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媒体发布会,发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标准体系,共计106项。其中,产品体系涵盖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再生微粉、再生园林土等为代表的中间产品,以及再生砖、再生预拌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制品、再生复合筑路材料等再生系列终端产品。

  联盟标准的发布,不仅弥补了国家标准的空白,而且对规范行业准入具有约束力。有利于提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借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大幅度向前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从预处理、无害化、资源化、精细加工产品、高效应用技术主要工艺装备技术要求等,各个环节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技术标准。

  4、PPP模式

  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译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指的是政府为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2015年5月,发改委在其门户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公开发布PPP推荐项目,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运营。

  自2015年8月以来,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开始试点运行PPP新模式。2015年8月,浙江嘉兴海宁市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废弃物示范项目投入运营。2015年10月,河南省郑州市市政府与某企业签订《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筑垃圾处置许可协议书》;天津市市政府和湖南某公司签订垃圾处理填埋场PPP项目合作协议。除了以上几个省市,在海南省三亚市、浙江衢州市、湖北黄冈黄州区等省市也已经有类似项目已经落地或即将落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PPP项目遍地开花。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财政资金相对有限,政府又不允许发城投债,地方政府又需要投资、基建的情况下,PPP既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又可以利用社会资本来管理运营,无疑是一种优异的、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一种合作模式。

  然而,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中的企业也要注意,由于PPP的新生属性,我国政府和民营机构普遍缺乏经验,其应用也遇到了诸多实际问题,例如收益减小、融资失败等。希望企业和政府能从国内外PPP模式运行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PPP模式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希望政府以及企业还应探索除“PPP”以外更多的新模式,来共同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5、一体化工厂

  201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希望,主要在于业内出现了真正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一体化项目,承载这个项目的正是北京元泰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是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示范项目。2015年年底,该项目正式投产,这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概括来说,元泰达一体化项目主要再生产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建筑砂浆路用无机料与生态路材料、砂石骨料、活性微粉(替代水泥)、建筑陶粒、清洁燃气、木炭与助燃剂、生物杀虫剂与土壤改良剂等,为建筑垃圾重生开创了神话般的新局面。

  正是由于这个项目中“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和“三个百分之百核心目标”,使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拥有了世界领先的工艺与装备。目前,该工厂不仅能把建筑垃圾进行100%资源化处置,还能工厂管理、运营等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之达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放眼全球,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开始大放异彩。

  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个层面,因此元泰达一体化工厂的建立也为其他建筑垃圾处置企业树立了典范。

  欣喜的是,目前行业内也已涌现出更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6、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家级战略,随着建筑垃圾不是“垃圾”,而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的理念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建筑垃圾也成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建筑垃圾资源化应贯穿循环经济产业链当中。

  其实,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是从源头到再生产品的循环发展过程。在建筑物设计之前考虑再生问题;在建筑物拆迁时,应有专业的拆除公司对待拆除进行评估;建筑垃圾产生后,应有专业的拆迁公司进行拆迁并分拣;运输过程中,应有专业的运输公司进行全程运输。

  建筑垃圾资源化应考虑在建筑设计、建设、使用、拆除等资源化全过程,都要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而不是等到建筑物变成垃圾以后,才想解决建筑垃圾问题。

  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既可以节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减少了环境危害,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双赢和多赢,又将节约我国能源和土地资源,是清洁生产、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利国利民的一个新兴产业。

  当前,建筑垃圾处置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垃圾处理要以循环经济为魂,从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标准等方面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这一新兴的环保产业,为子孙后代造福。

  7、巴黎气候大会

  11月30日至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办。约150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本次大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备受全球瞩目。在本次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北京元泰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携其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工厂项目,作为唯一一家中国绿色建材企业成功参展,代表着行业内的一面旗帜,意义十分重大。

  在参展的短短7天时间里,元泰达就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比如,与美国夏威夷州州长特别代表签署合同框架,在夏威夷乃至北美地区建设建筑垃圾一体化工厂;与泰国王子达成一致,在马来西亚泰国王子园区,建设建筑垃圾一体化工厂;与刚果总统办公室一秘达成一致,使用元泰达技术,在刚果首都建设建筑垃圾一体化工厂。此外,还与来自阿联酋、法国、台湾等地的代表们签署了合作意向。

  此次元泰达能够代表我国绿色建材行业参展,本身就是积极践行走出去的表现,也对我国其他绿色建材企业鼓舞了士气,并带给我国绿色建材企业重要的思考和启示。这也意味着在新常态下,我国建材企业必须要修炼内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认识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创造机遇,实现走出去。

  我们期待着更多如元泰达这样的致力于低碳环保的企业能够更多地涌现出来,并带着最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走向全球,为我国乃至全球绿色低碳的发展作出贡献。

  8、4.0模式

  随着“工业4.0”逐渐成为制造行业的流行概念,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4.0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关注。

  其实,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主要分为3个阶段。

  1.0模式,即以现场移动设备处置和填埋为主,主要产品为低品质砂石,处置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形成被市场认可的商业模式。

  2.0模式,即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主要产品为合格的砂石、各种砖、非承重板材、无机料,资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且未资源化部分产生严重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撑为主,没有补贴不能正常运营。

  3.0模式,即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主要再生产品向多种类、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资源化率平均在95%以上,资源化过程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而进行市场化运营。

  当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处于1.0模式向2.0模式过渡,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处于从2.0向3.0过渡之际,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工厂为载体的示范项目,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已经开始了4.0模式的设想与研究,即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三个100%的技术标准与水平。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4.0模式的提出,不仅使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并能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融合、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将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必定使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成为新兴绿色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9、深圳滑坡事故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瞬间将10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区吞掉。虽然事故发生正值2015年岁末,但其仍以较高的出现频率登上舆情“关键词”榜单,足以见得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给2015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报道称,此次事故吞噬数十条生命的“受纳场渣土堆填体”的主要成分正是建筑垃圾,最后经过多方专家论证,这原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事实上,就建筑垃圾地下填埋或回填的处置方式,已经有很多业内专家提出警示:这样的处置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亦有可能造成塌陷的恶性事故,更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随意堆放可能会出现滑坡事故,而在露天堆放建筑垃圾,则会在高温、水分、日照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填埋或回填建筑垃圾,则会因为发酵和地表水、地下水的浸泡而产生渗滤液,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同样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垃圾无论是堆放、填埋,还是回填,只要是处置不当,其危害程度难以想象。

  因此,建筑垃圾资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今,我国已经研发出建筑垃圾100%资源化技术,其技术、设备和标准都已被认定为世界领先水平,产业化发展已箭在弦上。

  “深圳滑坡事故”给建筑垃圾处置行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面对建筑垃圾给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日益严峻的挑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应站在战略高度谋划未来,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紧紧抓住“十三五”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到来的美好明天。

  编后语: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新建建筑垃圾堆放场所,将建筑垃圾掩埋或倾倒至固定场所;第二类是将建筑垃圾再生,使用建筑垃圾再生设备将建筑垃圾粉碎、加工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建筑建材。长远看来,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是最佳的建筑垃圾处理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乃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在今年仍不会变。据了解,建筑垃圾就占垃圾总量的30%—40%,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今年在完善供给侧改革、加大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建筑垃圾行业也会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未来行业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