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的优秀模式

来源:中国质量报
时间:2016-01-14
摘要: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实现“变废为宝”,成为行业优秀模式。

  进来的时候是建筑垃圾,出去的时候却已经变成了建筑材料。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北京元泰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的现场,亲身探寻了“一进一出”变化背后的奇妙。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35.5亿吨,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仅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就多达4000万吨。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率为95%,而我国只有不到5%,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显得尤其迫切。

  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是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示范项目。当天,该联盟举办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暨标准体系发布会,展示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标准化过程。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3.0模式

  当一车建筑垃圾经过计量称重进入工厂后,也就开启了重新利用的过程。此后,垃圾会进入存储车间存放,“消毒降尘区”会对建筑垃圾进行第一次处理,让其变得更加“干净”。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连接不同车间的管道,他们是垃圾在不同车间运转的通道,既保证了垃圾的顺利流转,也符合环保无尘等要求。“建筑垃圾回收可燃物清洁能源转化系统”,则展现了技术的强大力量:一些易燃的建筑垃圾在这里全部被“灭火”处理。而在金属物的处理车间,一些建筑垃圾中常见的金属物,在这里予以切碎和堆积。

  更“有趣”的是,建筑垃圾经过一系列的生产线处理之后,还能生成新的产品,比如再生砂、再生石等建筑材料,它们已经被应用到了北京市的APEC会议场所、九三胜利日阅兵村等重要的建筑物和道路的建设上。

  联盟理事长韩先福说,联盟根据国内外的调研结合工业生产模式的分析,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分为3种模式:1.0模式,以现场移动设备处置和填埋为主,没有形成被市场认可的商业模式;2.0模式,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资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且未资源化部分产生严重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撑为主,没有补贴不能正常运营;3.0模式,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资源化率平均在95%以上,资源化过程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而进行市场化运营。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是1.0模式向2.0模式过渡,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正在从2.0向3.0过渡。“该一体化项目在联盟创新的国际领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下,能够使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100%、资源化过程中环保达标率为100%、再生产品市场化率达到100%,已经达到3.0处置模式水平。”韩先福说。

  联盟秘书长郭海斌透露,借助互联网的兴起,联盟的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始4.0模式的设想与研究,即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3个100%的技术标准与水平,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并能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在该一体化项目的中控室,数字化的控制模式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初现端倪。

  诞生106项联盟标准

  何时该进行哪道工序、垃圾资源化的质量控制如何……在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中,无处不在的标准是其能够达到“3个100%”以及“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的重要法宝。

  “通过这个一体化项目,一共诞生了106项联盟标准,目前不仅全部在该项目中应用,也构成了联盟的整个标准体系。”韩先福说。

  “联盟标准体系共分为产品、应用技术、质量控制、试验检测、节能、清洁生产、信息化、安全8个子体系共计106项,标准各项技术指标在北京元泰达一体化工厂项目中均已充分验证并有效实施。”联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东惠说,这套技术标准体系对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期,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联盟作为中国参展企业在“低碳经济解决方案展”会上亮相了严格按照联盟标准体系建设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一体化项目”,吸引了国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与联盟与北美、欧洲、非洲等地代表签署合作意向书。

  “随着一体化工厂的国际化战略发展路线,联盟标准体系通过更多的融合专利技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在全球推广一体化工厂项目并掌握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为带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标准等支撑环境。”郭海斌说。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