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治理率仅为26.7% 生态恢复需作长远计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5-11-18
摘要: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日前召开,会议上,有这样一组数字引人关注:全国矿产开发累计损毁土地303万公顷,已完成治理恢复土地81万公顷,治理率为26.7%。由此可见,矿山生态恢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日前召开,会议上,有这样一组数字引人关注:全国矿产开发累计损毁土地303万公顷,已完成治理恢复土地81万公顷,治理率为26.7%。由此可见,矿山生态恢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矿产的开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能源和资源,但一些企业采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开采,使得一些矿山满目疮痍。不仅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长远计、打持久战应成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应有姿态。

  坚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长远计,需要客观理性地直面现实。环境污染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结构、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等相互作用、长期累积而成的社会问题。客观看待矿山生态破坏,就是要坚定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靠发展去解决的自信与清醒,力避一味埋怨的悲观情绪或急于求成的速胜心态。

  坚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长远计,需要有依法进行的行政意识。陕西的做法值得思考。与渭北“旱腰带”地区相对的秦岭北麓,由于长年累月的开山采石,生态破坏一度较为严重。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维护秦岭水源涵养,陕西省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条例》针对秦岭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法律为基准,保障了秦岭北麓的生态恢复治理。《条例》实施至今,秦岭北麓非法开山采石已基本杜绝,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稳步推行。

  坚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长远计,需要树立久久为功的过程观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由长期累积形成的矿山生态破坏,同样需要旷日持久的披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在着力整治现有污染问题的同时,更需避免新的破坏行为发生,防止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增强过程意识,就是要唤起人们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环保理念和认真态度,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中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行。破山易,治山难,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科学规划,并保证所有步骤在较长时间内一步接一步地完成。在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恢复治理方案之前,应依托现有科技,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关键点上。不断总结,稳步推进,不能盲目摊大饼。

  坚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长远计,就是要正确处理环保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辩证关系。政府部门、经济实体和全体国民,都要树立健康的环保理念和责任担当,力戒为求短利而贻害长远的短视行为、不良习惯和不屑态度。要通过完善法规、严格执法彰显国家意志,表明治理决心,不给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脱罪借口。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