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三大领域蕴藏着市场空间:一是城市园林和生态修复领域,一些新型海绵材料用处比较多,如部分新型混凝土、加气砖等;二是市政水务领域;三是污水处理领域。
“一个年初并没纳入计划的投资领域突然出现了,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没想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能获得国家那么大的支持力度,而且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很可能写入‘十三五’规划。”这是某公司一位市场销售人员在听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第一反应。
10月16日,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力度支持。一是政策设计先进。要求采取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国家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二是具体措施到位。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减少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海绵型建设的技术、材料和方式,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三是目标方向明确。到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投资总额预计2万亿元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一位负责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有望成为“十三五”规划重要议题。该计划的推进将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老旧街区和危房改造相辅相成,形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升级版的“第四大产业”。
据记者了解,此次海绵城市建设是“十三五”建设中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动经济、刺激需求、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式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共有332个地级市,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投资60亿元,则全国3到5年内投资总额将达2万亿元。“这中间,建材行业除了可获一定的市场份额,更是全行业更新旧的产品、材料体系,建立新的产品、材料体系的绝佳机会”。东方雨虹一位负责人表示。
贵州省贵安新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响应者,这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砂基透水及雨水收集系统受到很多观摩者关注。记者看到,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他们运用了微米级孔隙透水、生态透气防渗保水等新技术、新产品,工程技术人员在划定区域设下凹式绿地、卵石渗井,防渗蓄水效果很好。贵州贵仁生态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春江说:“遇到雨天,雨水将被吸收并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源。经过生态砂基透水系统物理和生物净化后的雨水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每年可将11.8万立方米道路雨水输入湿地公园,既达到疏浚地面排洪压力、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又实现了雨水的再生利用的目标。”
三大领域蕴藏空间
据了解,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三大领域蕴藏着市场空间:一是城市园林和生态修复领域,在建立生态湿地、环境修复设施过程中,一些新型海绵材料用处比较多,如部分新型混凝土、加气砖等。二是市政水务领域,这里云集了我国大部分海绵试点城市的项目,可以积极开拓市场。三是污水处理领域,由于该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和工程份额,部分海绵型材料可在污水处理、供排水建设中应用,尤其是用于城市排涝系统的管道材料和辅料以及用于城市地下工程的防水卷材、涂料,市场前景看好。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建材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利好,并不局限于产品和技术,而是海绵型建筑本身就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大好场所。比如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实施雨污分流、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都需要有新的建材新业态、新产品、新标准、新的服务方式诞生。“这不是小小的一个建材产品体系,而是生态修复的一个大产业、新产业,但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与已有的新型环保材料体系结合起来,不能各自发展各自的”。付春江说。
以往,我国城市开发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过去三年内有超过300个城市遭遇内涝,随着16个海绵试点城市的公布,各地政府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张小宏率调研组到南宁市调研,肯定了南宁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做法。据了解,今年南宁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项目总数为165项,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53项,竣工项目22项,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城市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材料的提供肯定也不尽相同。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看,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按照区域和城市的不同,形成建材业的产品集成体系,真正发挥出海绵型材料的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态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各国在建立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其材料和产品也不尽相同。德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提高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这两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我国建材业企业应该多走出去、引进来,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研发、设计思路,使海绵型产品更能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和效率效能。
据了解,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并非都必须使用一些大材料、大管道,瑞士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就采取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比如,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尤其值得借鉴的是,瑞士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房屋的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这就要求建材企业要开发一部分比较小型的海绵型设备和材料,用于社区和家庭市场。“在有些雨水比较多的城市,建材企业可以生产一些‘呼吸型’的材料,实现吐故纳新。另外,也可生产一些家庭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于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等。”北新建材一位技术专家说。
目前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青龙管道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龙兆阳说:“在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类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同时,建材业在“绿色屋顶”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新技术、新材料将越来越多,这也是整个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新标志”。龙兆阳认为。
三方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无疑为低迷的建材业注入活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建材业抓住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机遇,找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发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商机。
首先要从理念上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在“收”时,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放”时,可将蓄水放之所用。因而,建材业企业必须扭转在产品设计、开发上的理念,像“海绵”那样吸收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突破旧的建材生产、消费模式,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研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材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海绵体”、“海绵材”、“海绵料”,将更多过去“坚硬”的建材变成“柔软”的建材,实现雨水在城市的积存、渗透、净化,为更多城市铺上柔软的海绵新装,为祖国河湖、湿地、坑塘、沟渠创造出更多生态经济。
其次要从行动上抓好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能否建好、能否推开,关键在行动,而行动的突破口在试点城市。目前,经过全国130多个城市的有力竞争,有16个最终获海绵城市的资格,按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政策,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因而,建材业企业如何在这些试点城市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非常重要。眼下,最有必要做的工作,是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真实需求,展开市场调研、研发、技术、产品、服务,以建筑、社区、道路、绿地、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形成近期、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同时在比较容易做到的地方和领域进行突破。如在道路、广场可优先采用透水铺装等,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以试点项目为突破口,示范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最后要以改革创新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现在看,建材业企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比如投融资问题、标准化问题以及如何与城投公司结合将建材业融入当地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等等,这里面,既有政策支持,也有行业引导,如果建材业融不进规划一张图,靠不近建设一盘棋,接不上管理一张网,很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市场,见不到预期的效果,建议产品比较松散的建材业企业,与城市建设部门绑成紧密的“联合体”,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开发或运营管理,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建材企业、部品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需要提醒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地提供建材产品,而是重点提供研发、技术、维护和后期服务,尤其是新的投融资服务,发挥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真正使海绵城市建设有创新、有联动,更好更快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