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减点控量、治污达标、修复“疤痕” 探索美丽矿山之路

来源:浙江日报
时间:2015-10-08
摘要:近年来,湖州以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为主线,以“减点控量、治污达标、综合提升”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环保建矿、生态强矿、管理兴矿”的新型“美丽矿山”之路。截至2014年底,湖州全市建筑石料开采总量从巅峰时的2亿余吨下降至4505万吨,建成市级以上绿色矿山22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
  太湖南岸,清丽湖州。

  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以治水为突破口,扎实开展污染减排、生态保护、行业整顿等一系列措施,为了壤沃河清,为了泽被后代,明确提出“治水治气,必先治矿”的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战略思想。设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湖州市矿山企业综合治理办公室,开辟全国之先河。

  近年来,湖州以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为主线,以“减点控量、治污达标、综合提升”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环保建矿、生态强矿、管理兴矿”的新型“美丽矿山”之路。截至2014年底,湖州全市建筑石料开采总量从巅峰时的2亿余吨下降至4505万吨,建成市级以上绿色矿山22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

  现如今,湖州大地,优美的花园式矿山展现在世人面前,一片片养眼的绿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减点控量 绿色建矿

  青山满目疮痍,矿区粉尘弥漫,苕溪变成了“黄河”;开采区、加工区、运输区扬尘满天、矿渣满地;生活区污水直排、垃圾满山;矿产品运输道路泥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靠山吃山的湖州石矿业在给地方带来财富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现状,湖州下决心重拳出击,对矿山企业进行彻底整治,明确提出“治水治气,必先治矿”的目标。

  超量开采是矿山领域一颗“毒瘤”, 治理矿山,最核心的是要把总量压下来。“过去,上海大约50%的建筑碎石是湖州通过长湖申航道运输过去。”湖州市矿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比较普遍的超量开采、批小开大、批少开多现象,湖州市采取矿山双控、年度限控、项目严控、区域总控和停电、停炸药的“四控双停”措施 ,采用开采量实测、出港量统计、用电量核定相结合的方法,核实实际开采量。采矿权出让时间到期或开采总量到量的矿山企业,一律停产关闭;当年开采量达到核定规模量的矿山企业,年度内一律停产休整;凡区域内开采总量达到年核定规模总量的,区域内所有矿山企业年内一律停产休整。

  “这回动真格了。”这是这两年政府铁腕治矿以来,给许多矿老板的真实感受。经过严格的控制,近三年来,湖州矿山点量明显下降:依法关闭矿山75家,其中建筑石矿山63家,削减规模量3907万吨,开采总量从2012年的2亿余吨下降到2014年的4505万吨。

  在减点控量的基础上,《湖州市市级绿色矿山管理办法》给湖州矿山综合治理树立了更明确的方向:凡是在产的矿山,都必须达到市级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凡是治污不达标的矿山,一律停产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州市正努力争创国家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

  金秋九月,走进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整座矿山仍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中,有瀑布、有喷泉、有凉亭,说这里是公园,一点也不为过。据公司总经理姚绍武介绍,新开元实施毫秒微差逐孔起爆技术、封闭式石料输送系统、高品质石料加工技术、废渣废水综合回收技术等等技改项目,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达到99%。“去年,新开元成为全国首批被国土部认可的‘国家级绿色矿山’”。

  新开元的转型升级之路是湖州全市绿色矿山建设的一个缩影。按照“理念更新、管理科学、和谐开矿、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治理目标,湖州市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之后,湖州市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绿色矿山共建格局,采取因矿制宜、因矿施建来建设绿色矿山。截至目前,湖州已有22家市级以上绿色矿山,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占全省总数的38%。

  今年,针对未命名市级绿色矿山的24家矿山企业,湖州市矿治办要求其对照市级绿色矿山创建43项标准要求,开展基础建设,对建设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进行整改重建。

  然而,创建绿色矿山不是终点,对于已经是市级绿色矿山的18家企业,矿治办要求其对照新增的23项内容进行提升,目前,这18家企业都已完成提升工作,并通过检查验收。

  铁腕治理 成效斐然

  依法全面取缔拆除无矿山加工机组253套,拆除率100%,腾出土地空间1.7万余亩。

  依法全面拆除非法、闲置涉矿码头491座,腾出水域空间50余亩。

  清理无牌无照的非法运输矿车1495辆,规范矿车1105辆。

  全市在产矿山全部建设涉矿船舶“三废”回收站,总投入资金4588万元。

  ……

  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少不了专项行动,而这些专项行动带来的正是沉甸甸的成绩单。其中,涉矿船舶“三废”专项整治开辟了全国先例,把运输过程中船舶上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轮机废油,在船舶靠岸后全部回收上岸。

  近日,在东苕溪上的湖州市巨松矿业码头,船户陆斌华驾驶矿运船舶在向岸边码头靠拢时,不再是立马抛锚,而是第一时间通上管道,将船上的接口与岸上的隔栅井相接,启动开关,把生活污水抽到岸上一座绿化覆盖的水泥池内进行处理。陆斌华说,这座绿化覆盖的水泥池是一个人工湿地,现在每个矿运码头都配建了。

  “这些人工湿地是矿山企业设置在岸上的一套生态处理系统,专门用于处理矿运船舶的生活污水,旁边还建设了生活垃圾回收房和废油回收桶 ”,湖州市矿治办工作人员说。

  一直以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轮机废油这船舶“三废”,大多直排河流,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湖州港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拥有高等级航道285公里,货物吞吐量去年达1.53亿吨,涉矿船舶“三废”污染形势更为严峻。有数据显示,在湖州航区内,营运船舶每年产生的“三废”,其中有一半来自涉矿船舶。“人工湿地建成后,河水清多了。” 陆斌华指着东苕溪说。

  另外,针对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淤泥、尾矿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湖州市矿治办通过与专业攻坚力量合作研发,使固废变废为宝。生产污水也通过多级沉淀、药物絮凝等技术达到循环利用。边坡及裸露地区,要求边开采边复绿,生产厂区采用全封闭设计,有效抑制扬尘污染。

  在安全生产方面,湖州市在产矿山企业均已安装了视频监控操作系统,实施人工监管全智能化操作系统,并将矿山监管覆盖到开采、加工、运输等每个环节。视频全部接入市矿治办视频监控中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实现了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全监管,做到监管不留漏洞、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如今,走在S306省道长兴至吴山路段,两边的树木由“白”到“绿”,路旁五金店主陈兴楠想开窗就能开窗了;德清县武康镇民进村的矿山企业整改后,运输车都得到遮盖清洗,道路运输再无扬尘,家住附近的村民高岚终于把被子晒出来了;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道场红里山村,原来深受粉尘和噪音污染的老人陈水根鼻子过敏情况也缓解了不少……

  “我们很欣喜看到这样的变化”,湖州市矿治办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产矿山全部达到环保化开采、清洁化加工、无尘化运输、生态化闭坑,进而让河道变清、天空变蓝、山体变绿。”

  修复“疤痕” 变废为宝

  沿着湖州南郊旅游公路行驶,一路青山绿水,一路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里的公路两边曾是山石裸露的采矿区。道场乡,这个曾经年产1000万吨石料的矿产大乡,经过关停石矿,复垦土地,原来的九里石矿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农庄;梅山废矿栽满桃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官帽山废矿则变成了大片的油菜田。

  道场乡的“变形记”是湖州市废弃矿山变废为宝的生动案例。在废弃矿山治理中,为了不让关闭废弃的矿基地留下难看的“疤痕”, 如何合理利用其土地资源,是一个重大课题。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景则景。在如今的湖州,不同“身份”下的废弃矿山正在不断发挥自身热量,放大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据了解,废弃矿山不治理容易引发扬尘、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治理好了就可以变身建设用地、耕地、景观绿地等。今年来,全市共完成废弃矿山治理21座,完成治理面积4030.5亩,其中复绿857亩,复垦630亩,腾出建设用地2543.5亩。

  湖州市矿治办相关负责人说,湖州市矿山开采历史比较久,需要治理的废矿基数比较大,要建立多渠道废弃矿山治理资金筹措机制。一方面,盘活存量资金,真正做到“取之于矿山、用之于矿山”;另一方面,激活民间资金,让矿山企业主参与废弃矿山的治理,以解决政府资金的不足。

  据了解,截至目前,湖州市共投入废弃矿山治理资金2.7亿元,完成治理总面积13365亩。为了保障治理效果,湖州市实行“一矿一档”,建立了废弃矿山治理档案,对治理全过程进行追踪,有效杜绝了借废弃矿山治理之名变相开矿。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