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26日至28日,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全球各地官、产、学、媒领域的精英以及民间人士分别参加30余场分论坛和主题活动,共同商讨在新常态下的全球生态文明新议程、新行动。
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又一次在生态文明的聚光灯下,成为世界的焦点。
6月26日至28日,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在贵阳举行。
宏者大音,微者知著,这是一场共商新议程的盛会。3天里,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海内外嘉宾,在贵阳握手拥抱交流对话。
独行虽快,众行长远,这是一场适应新常态的盛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开放式扶贫”,在数十种语言的交织中频繁出现。
华章开篇,实干为先,这是一场采取新行动的盛会。从年会分论坛到配套活动,从嘉宾互谈合作到接力讲述生态文明故事,会里会外,深深打上了行动的烙印。
这场“思想盛筵”,焕发出智慧与观点交锋的魅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脉络清晰可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愿景广为期待。
共商新议程:
宏者大音 微者知著
唯其大,才能彰其宏。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能有如此规格和规模,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有直接关系。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就办好论坛作出了重要指示,更是为论坛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届论坛年会的主题“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点中了当前众多国家的政商人士的兴奋点。
因为,全球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国家公园、横向生态补偿等全球性、区域性重点焦点难点问题,已成为众多国家乃至全世界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因而,在论坛年会上,众多高层人士、专家学者对这些话题的思考如何,有何破题良策,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海内外嘉宾,深入开展了前瞻性、趋势性、务实性探讨,年会共举办了3个专题高峰会议、32个主题论坛以及民族生态文化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跟往年不一样的是,宏观层面的改革、发展等话题,只是本届年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微观层面议题的增加,企业家之间对话的增加,无不在适应各国对论坛的更加切实而具体的希冀和诉求。
“大数据产业与移动互联网金融”、“推动竹藤在生态恢复和人道救助中的南南合作”、“生态城市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页岩气与生态环境”、“政府绿色采购”、“走进生态体育”……当我们翻看本次年会的议题设置,正是微观话题的加入,让人看到了论坛的一种“实”的导向:黄钟大吕的宏大之声固然需要发出,而度人金针的娓娓之音亦应不可或缺。
如果说,站在宏观层面的声音可以让人振聋发聩、明确方向,那么,在微观层面解决具体的问题,则可以给社会、发展带来看得见的进步。
宏者大音,微者知著。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是在这大小错落的美妙声音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和魅力。
适应新常态:
独行虽快 众行长远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全球的合唱。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更要重视抓生态,老友新朋汇聚一堂,各界翘楚都为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大计而谋。
向国外取经——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表示,瑞士和贵州双方的高层交流在瑞中两国之间开启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中国非常谦虚地表示要学习瑞士的经验,借此来发展中国的绿色经济。
“我们不能仅仅再以GDP增长作为唯一评判标准了,政府应该展现这方面的重要卓识远见。”瑞士驻华大使馆环境、发展和人道主义救援处主任、参赞査斐盛赞中国政府把环保、生态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的重要指标的做法。
于法治着手——
在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绿色化”道路并非平坦,仍面临许多障碍。大多数嘉宾共同发出心声,呼吁用绿色法案来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鸿举一语中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并非人人都有相应自觉。必须靠法治!靠法的明确、严格的规范!靠法的约束力、强制力!”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所见略同,“要真正落实‘绿色化’,就必须加强我国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向企业问计——
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从着眼现在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家都在谈未来,谈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觉得目前最大的能源就是节约资源。”
远大集团曾做过一项尝试,先在工厂里把建材预先装配好,然后再运到工地上如同搭积木一般把建筑组装起来。张跃说,这样能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据显示,按照传统方式盖一栋高楼,通常要产生3000吨的建筑废料,而这种造法只会产生25吨的建筑废料。
从文化汲取——
“工业革命全球化因素下,中西方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破坏严重。”中西方文化在生态文明思想上各有优长,又各有局限。
以“环境保护与中国发展模式:一个西方学者的浅见”为题,法国知名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系外籍教授魏明德指出,中国传统中有着滋养世界大同、人本同根、天下一家等生态观的宝贵资产,“今日的问题是如何动用种种资产,使社会在管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规章上达到崭新的共识,面临的挑战不是去开创一个新的理论架构,而是评估、诠释传统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帮助。”
独行虽快,众行长远。绿色化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态文明的大旗已经举起。
采取新行动:
华章开篇 实干为先
论坛走过了7年的历程,就像蹒跚学步、小心探索的婴孩,成长为步伐矫健、充满自信的青年。
6月27日,原国务委员戴秉国演讲时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表达,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自己开创的、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理念很值得中国、世界深入探讨,同时要求我们不仅要论起来,也要做起来。
每天推开窗户,明媚的阳光洒在脸庞上,芳香扑鼻而来,蝴蝶在一望无际、五彩缤纷的花海中徜徉……这般令人向往的画面,正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为当地居民建设的“花田酒地”。
纳溪区委副书记、区长徐利在年会上介绍,纳溪区以“各美其美”的发展态度,将长江之南、永宁河畔的老工业基地变成风情小镇。
这一行动就是乡村治理中对“美丽”的生动诠释。
开门见山、推窗见绿,这是贵州的常见景象。爽爽贵阳,郁郁葱葱的林带环绕四周,深呼吸一口,充满负离子的清新空气使人心旷神怡。
为了打造宜居城市,贵阳摒弃了过去“摊大饼”的作法,以“蒸小笼”方式取而代之。这是城市管理者从困惑到实践的正确行动。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
把“绿色化”从过去常规手段的环境治理提升为政治任务,这一变革,让全国人民在环境保护上吃了“定心丸”,也为建设生态文明指引了新的实践路径。
华章开篇,实干为先。
在政治家眼里,拒绝污染企业,守住生态底线,就是绿色行动;
在企业家眼里,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就是绿色行动;
在上班族眼里,绿色行动其实就是随手关灯、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低碳出行……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邓玲建议,在全社会开展绿色人生发展活动,使绿色价值取向和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从而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早在1995年,美国著名生态文明研究专家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最早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清晰定义,20年后的今天,罗伊·莫里森透过视频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更在行动上遵循了这些理念。”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