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武汉今年对破损山体进行了修复,其中蔡甸区率先关闭全部334家采石场,但破损矿区的修复仍是个难题。近日,蔡甸区着手研究尾矿社会化治理方案,尝试以“尾矿入股”的方式“零投入”修山。
湖北武汉今年对破损山体进行了修复,其中蔡甸区率先关闭全部334家采石场,但破损矿区的修复仍是个难题。近日,蔡甸区着手研究尾矿社会化治理方案,尝试以“尾矿入股”的方式“零投入”修山。
该区矿管总站调研后认为,采石场全部关停后,区内道路桥梁等建筑工程石料缺乏,不得不从外地采运,加大了建设成本。同时,尾矿迹地削坡排险本身也要花钱处理多余的石渣。若统筹运营矿山,治理多余的尾矿资源,可降低矿山治理与重点工程的双向投入,引入社会化治理机制,就有可能实现政府的“零投入”。
据悉,该区有关部门已启动研究矿山社会化生态治理方案:尝试成立专业化矿业生态治理投资公司,围绕全区上万亩尾矿迹地治理目标,制订生态治理目标规划,精确计算削坡处理石方量、回填量、剩余量,合理利用多余的石方,综合开发利用修复后的土地资源,降低治理费用。开放社会资本投资入股或合作运营,争取做到修山治理全过程政府零投入。
蔡甸区曾是武汉市建筑石料主产区,该区采石业历经百年,矿山分布极广。据该区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区共有采石企业334家,分布在53座山头,占地面积1万多亩,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2000年前后,武汉市一半以上的建筑石料、80%以上的建筑石灰均来自蔡甸。
今年5月末,该区关停了所有采石场,全面启动尾矿迹地处理。目前,该区成功获得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亿元,地方配套资金7773万元,分3年修复炉房、中原、伏牛山、丘林、三红矿区。该区今年还将投入1.4亿元修复其他尾矿迹地并修复万亩采石破坏的山体。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