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层楼对比
资源消耗对比
在国人为城镇化发展不断蓄力发力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中国的城市正在雾霾笼罩中越来越面目模糊,在灯红酒绿中越来越千篇一律。
未来的城市如何前行?或许,有一个答案,绿色建筑。
3月28日至3月30日,“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近年来,绿色建筑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14年预计将新增绿色建筑1.7亿平方米。
绿色建筑之路要如何走?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
数字里的中国建筑业
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的背后——
2006年,中国建筑以1157亿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位列第486位。随后,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建筑连续8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在这份榜单上的排位也一路凯歌向前。
到了2013年,中国建筑以5715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世界500强第80位,增长了近400%。从规模角度看,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为16.43万亿元,中国建筑已然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的位置。
然而,另一组数据令人震惊——
在中国,建筑及其建筑相关产业,耗能占到社会总能耗的51%;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产生至少25亿吨垃圾,占我国城市垃圾总量的33%以上;建设用钢和水泥,比发达国家高出10%-35%……
可以说,在中国大力推进房地产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落后的大产业,工业化势在必行
1921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中说:“如果房子也像汽车一样工业化地成批生产……”当然,83年前,这位现代建筑之父所提及的标准仅仅是依靠论证、逻辑分析和试验才逐渐获得的。
一切建筑生产方式的发展都与时代密不可分。随着二战后,英、法、德、日等国家由于遭受战争破坏,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丧失,出现严重房荒。建筑业也必须改变由人工生产而导致的产品不定、单体型生产、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等缺点。至此,建筑工业化踏着时代的鼓点,应运而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生产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及,应用达到60%以上。目前,世界普遍认为,建筑工业化是有效提高质量效率、降低能耗的建房方式。
工业化建筑与普通建筑最大的不同,在于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建筑的门窗、楼梯间、卫生间、壁橱以及成套厨房设备均可同时在工厂内生产安装完成,再运输到工地现场进行组装,这种技术被称作预制技术。
工业化建筑的优势不胜枚举,建筑结构性强、坚固、抗震、防水、质量和进度可控,生产过程更节能、环保,还可大大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正在我国进行,而且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无疑,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遗憾的是,中国的建筑业仍然停留在使用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生产的经营方式,质量问题与环保问题层出不穷,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所以,建筑工业化是必经之路,是未来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我国建筑工业化应用不足1%
数据显示,全球600个城市将出现2.5亿个新家庭,85%(即2.125亿个新家庭)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无疑,在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持续推动下,中国对住宅的需求将保持强劲增长。
然而建筑工业化尽管市场前景诱人,并且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在国内,建筑工业化推广起来却举步维艰,应用尚不足10%。
调查显示,尽管普遍认同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方向,但不少房企称短期不会采取工业化方式建设项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这句话比喻目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态再贴切不过,究其原因有三。
从市场角度来看,成本是建筑工业化初期推广的一大瓶颈。由于建筑工业化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巨大,当应用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化的规模优势得不到释放时,其单位建设成本就会较高。即算是远大住工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其成本也与传统方式不相上下。因此,在过去人口红利优势明显劳动力较为廉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更加倾向于大量使用劳动力而非通过技术创新去提升盈利空间,开发商应用动力也不大。如万科早年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预制率为30%的情况下,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要比传统建筑贵200多元,
此外,社会对建筑工业化的认知度较低是另一个制约因素。目前市场更为关注的是房子的价格及其升值空间,而非建筑品质。在价格因素的干扰下,购房者并不青睐高品质的工业化建筑。同时,购房者对“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的建筑方式心存误解和疑惑,以至于对建筑工业化的接受度并不高。
除了市场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角色的缺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认为建筑工业化推广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不够重视,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技术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奖励政策等措施没有落实等,造成建筑工业化骨干企业少,难以形成产业良性发展氛围。
远大住工总裁唐芬十分认可刘志峰的观点。据唐芬介绍,以远大住工现有的技术,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可实现节地20%、节材20%、节能70%、节水80%、节时70%,并使质量、进度和成本进入可控范围。然而,建筑工业化推广步伐却比较缓慢,“政策扶持是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任何一个新兴产业要取得快速良性的发展,会很艰难。”唐芬直言不讳。
建筑工业化,不再只是口号
依托建筑工业化促进转型发展,既要有战略发展规划也要落实到操作层面;既要有行政推动也要有市场调节;既要有技术支撑也要有政策引导。建筑工业化是建筑行业的未来,政府、企业、社会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
在供应层面,鼓励企业应用工业化方式“造房子”。政府要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从土地供应、财税优惠、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对建筑工业化的自主研发、创新和应用实践。作为建筑工业化实施主体的企业,应该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多建造适合老百姓和社会需要的建筑产品。
在需求层面,鼓励购房者购买工业化方式生产出来的高品质建筑。有关部门和各地应加速研究出台相关土地出让、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各类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同时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宣传,广泛宣传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公众认识,增强建筑工业化的社会认同度,为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正在行动。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推广建筑工业化,发展绿色建筑”列为十大重要任务;
同年11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全国政协主题为“建筑产业化”的座谈会,这标志着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已成为最高级别国家共识;
今年4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正式签发。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省住宅部品部件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00亿元以上;
……
随着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建筑工业化技术市场需求快速“蔓延”,中国建筑工业化成为企业抢滩的一块宝地。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至5年内,国内将至少涌现出数十家“建筑工业化”企业,建筑工业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个落后的大产业终于要全面开启工业化绿色革命,这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唐芬表示。不论从建设“美丽湖南”的战略层面,从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层面,还是从提升建筑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层面,建筑工业化都到了非推进不可的境地。建筑工业化,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一定要落到实处。因为,再不改变生产方式,我们的建设成果越辉煌,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惨痛。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