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力促水泥企业节能减排

来源:中国建材报
时间:2014-04-18
摘要:水泥工业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其排放量约占人类活动所产生二氧化碳总量的5%,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而碳排放交易将为完成减排任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化机制,从而促进水泥企业节能减排,推动水泥行业向绿色、环保、低碳转型。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同时也是环境公共治理框架的一部分。2011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北京、广东、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和深圳7省市被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陆续启动,中国碳交易元年由此拉开帷幕,这一新局面将促进相关行业节能减排、积极转型。
  
  水泥工业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其排放量约占人类活动所产生二氧化碳总量的5%,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而碳排放交易将为完成减排任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化机制,从而促进水泥企业节能减排,推动水泥行业向绿色、环保、低碳转型。
  
  水泥行业减排压力巨大
  
  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75%即为严重过剩。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近年来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在70%到75%之间,如2012年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2%,水泥为73.7%,平板玻璃为73.1%。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在39个产品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水泥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水泥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产能将近6亿吨。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7亿吨,其中2010年淘汰1.4亿吨,是之前四年淘汰总量的61%。2011年我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66亿吨,任务完成率108.2%,比2010年淘汰量增加2524万吨,增长约18%。2012年淘汰的量比2011年还要多出30%。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7亿吨,水泥产量22.1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3.7%。如果考虑到目前正在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290条,全部建成投产后,产能将达36.3亿吨,整体产能利用率会进一步下降至60%左右。水泥行业过剩的产能对国家而言是投资和资源的浪费,对企业来说是价格下跌和收入减少,而且还挤占行业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的空间。
  
  水泥企业是耗煤大户,根据我国水泥能耗水平,水泥生产过程中占比75%左右的石灰石分解和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据测算,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中,由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280吨,由原料中碳酸盐矿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0.535吨。水泥行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我国工业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水泥工业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碳交易市场的开启,将倒逼水泥企业通过产能控制、升级节能减排设备等方式来控制碳排放量。
  
  多地陆续启动碳交易市场
  
  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入,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空间将继续扩大。
  
  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7试点省市研究编制试点方案,开展各项基础准备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截至去年底,已有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五个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湖北省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也于近日出炉,该方案公布了湖南省今年碳排放配额总量以及138家被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试点企业名单,其中包括武钢、神龙、华新等,共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重庆市碳交易市场也即将启动。
  
  深圳市自2013年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半年来,碳交易市场保持了较稳定的运行态势,参与者逐步增加,市场交易量不断增加,交易价格比较稳定。截至2014年2月12日,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开户的有个人投资者363户,公益会员170户,机构投资者6户,经纪会员3户。而深圳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约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380万元,平均交易价格约每吨66元。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市场机制。排放企业的排放量如果小于配额,则可以将多余的碳排放配额出售,获得收益;如果企业排放量超过配额数,则需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为不能达成节能减排目标而支付额外费用。
  
  研究表明,水泥行业是我国继电力、钢铁之后的第三用煤大户,我国水泥熟料平均烧成热耗115千克标准煤/吨,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左右。水泥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电力行业,位于全国第二。水泥企业的矿山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问题也很突出。水泥行业开启碳排放交易,以市场手段取代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将能有效利用市场杠杆调动水泥企业积极性,推动水泥企业主动增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绿色、环保、低碳水泥企业的建设,也将对带动整个行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水泥企业试水碳交易
  
  碳交易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初始减排责任的分配,超额排放企业需要借助环交所的交易平台购买碳排放权;排放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把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通过环交所售出。
  
  这种碳排放市场交易行为,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方面,过去企业减少碳排放,只是履行社会责任,有了碳交易这个平台,富余的排放权配额可以进行交易,余额越多,企业获益也就越大,可以直接平抑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超额排放企业而言,过去超额排放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不明显,有了交易平台以后,超额排放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成本。这种链接成本的方式,将直接促进企业加大减排投入,并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全球水泥行业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5%,超过整个航空业的年排放量。其中,我国的水泥产量就占到世界总量的50%,相较于中国的电力行业,它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已经拥有一套接受度颇高的碳排放计算审计标准。
  
  2012年9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启动碳交易试点的省份。当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揭牌,首笔交易为广东省内4家水泥企业以6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为中国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额交易。
  
  按照交易设计,4家水泥企业认购的配额,是为未来新增水泥产能购买的碳排放配额,其中政府免费提供90%的配额,企业自行购买10%的配额。从认购情况来看,塔牌集团、海螺水泥、中材水泥和华润水泥分别认购47万吨、41万吨、21万吨、21万吨,与此对应的花费分别为2458万元、2144万元、1098万元、1098万元。企业可以根据对未来配额价格走势判断,将配额出售或囤积。
  
  2013年12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敲锣开市,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完成广东首笔碳排放权交易。首笔交易由广州大学城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出售20000吨碳排放权配额给阳春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成交单价为61元/吨,成交金额为122万元。
  

  碳排放交易是利用市场手段激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有益方式,让节能意识强的企业在作出“牺牲”的同时,也能尝到经济效益的“甜头”。虽然目前国内水泥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数量还不多,但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整体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大,参与碳交易的水泥企业会越来越多,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步伐也将加快。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