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产能过剩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加大产能过剩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从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源入手,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机制。
近年来,产能过剩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加大产能过剩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从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源入手,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过三次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给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大了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难度,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当、产业政策不明确等。化解产能过剩,关键在于形成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着力调整总需求结构。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治理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是调整需求结构。应逐步提高消费率,相应降低投资率,为治理由投资需求引致的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环境,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向消费品生产领域、服务业转型或进行产业升级。
大力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和土地、矿产资源、劳动力、金融等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今后的改革方向看,基础产业改革的重点是放宽准入,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形成有效监管;土地市场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金融市场改革应致力于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和产权重组的支持,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效率。
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微观机制和企业家的作用。推进简政放权,放活微观经济,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国有资本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彻底分离。使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
改革财税体制和税收结构。优化政府考核体系,推动地方财政透明化,进一步促使地方政府由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财税改革应通过优化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推进以房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主体税建设,开征环境税。改变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方式和过度重视发展工业的倾向。健全政府会计制度,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提高地方融资透明度,限制地方举债规模。推动地方财政透明化改革,促使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
健全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严防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行业过度发展。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明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和计量标准,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对领导干部实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建立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引入市场化的生态环保促进机制,确立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源环境成本。推动建立地区减排合作机制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完善地区间生态补偿和生态支付制度。
(作者曹建海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