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辽东大地白雪皑皑,冰封万里。辽宁省本溪市依然风景秀美:蓝天白云与地上的积雪相映成辉,雾霾早已不见踪影;太子河晶莹剔透的冰层让人联想起清澈无边、鱼翔浅底的一泓碧水;抖落一身枯叶的层层山林,仿佛正在积蓄更大的能量,以期来年更绿、更浓。
在大地尚未苏醒,万物正在为春天的来临而“养精蓄锐”之时,不辱使命、敢于担当的本溪市国土资源人不辞劳苦,不畏严寒,奔波在全市各个在建尤其是废弃矿山之间,勘察、测量、采样、规划.......为来年春天满山的绿色而忙碌着。
“去年以来,雾霾席卷我国各地,连那些空气质量向来比较好的华东沿海地区都难以幸免。而被喻为‘煤城钢都’的本溪市却能远离雾霾,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实施了‘青山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该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吕彦明介绍说,本溪市自2012年开展“青山工程”以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土地收储、植被恢复、地质公园建设等方式,深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整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协调,展开了一场绘制秀美山川的攻坚战。
敢担当 誓让荒山变青山
作为本溪市国土资源局的“掌门人”,在担任副局长时曾分管过地质环境工作的吕彦明,对本溪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过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长期的过度开发,让“煤铁之城”本溪摘得了亚洲最大露天铁矿等一系列桂冠的同时,也致使该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如何实现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兼得?这成为他心中难以解开的心结。
好雨知时节。生态文明的提出和本溪市“青山工程”的实施,无疑为吕彦明和本溪市国土资源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重任在肩,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敢于担当,早打算,早谋划,做到心中有数,确保第一时间开工、第一时间完成。”“青山工程”刚刚启动,吕彦明就对全局干部职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2013年初,万物尚未复苏,该局就深入各矿山企业进行调研,编制废弃矿山调查治理规划,并提出了治理工作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他们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对急需处置的矿山、近期治理的矿山和远期治理的矿山进行了具体安排。同时,该局还提出了全年工作任务:继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是高速公路、铁路可视范围内闭坑矿山的治理,落实国家批准的大型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对生产矿山进行监管,全年预计投资2亿多元,计划治理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48座、面积5498亩。
破坏容易,治理难。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尤其是对开采高陡边坡的治理恢复非常困难,直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适合本溪地区的固定模式。为此,该局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围绕“山变绿”这一主题,因地制宜,合理施工。根据矿山不同特点,他们本着“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原则,科学施工,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治理效益。
在治理过程中,他们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项目管理,落实绩效考核,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治理一处、恢复一处、完成一处。为保证矿山治理效果,他们采取“树坑挖掘完毕后集中栽树”的方式,设专人管护,并严格考核,要求树木管护的成活率达85%以上。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该市被破坏的矿山环境得到了修复,昔日满目疮痍、废水四溢的废弃地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们力争用3年~5年时间,完成全市900多处矿山中70%的矿山植被恢复,用实际行动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的绿色家园。”吕彦明表示,“预计还要恢复治理7000多亩,将把溪湖煤矿、牛心台、田师付、桓仁二棚甸子和北台等改造成工业和农业用地。这既能改善环境,又能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难题,缓解招商引资项目用地紧张的矛盾,达到一石两鸟的效果。”
善谋划 标本兼治夯基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矿山环境治理需要的资金巨大,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资金。近几年来,本溪市国土资源局采取三招并举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为矿山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
他们借势发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地质环境专项治理资金,进行老矿山和大型矿山的环境治理。近年来,他们已申请到位的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达2.6亿元,其中国家下拨资金2.2亿多元,先后治理了桓仁铜锌矿、田师付煤矿等,治理面积达4700亩,预计还将恢复治理5270亩。
尤其是2012年,他们完成了地质环境治理的一个大手笔——该市的北台废弃矿区综合治理方案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批准,国家投入5.7亿元对总面积为10.13平方千米的北台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治理,首批专项资金9000万元。
“5.7亿元,这是一个让本溪国土资源人兴奋之中又添振奋的数字,也是本溪市有史以来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最大的一笔投入!”提到这个项目,吕彦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国土资源部对本溪国土资源人创造性工作和矢志不渝精神的肯定和褒奖,同时也表达了国家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对曾经的‘煤铁之城’老工业基地的慷慨与厚爱!”
该局还通过自筹资金,开展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三小”矿山的关闭和治理。前几年,他们先后筹措资金4080万元,关闭和搬迁矿山企业49座,治理恢复关闭矿山27座,治理面积1388亩。2013年,他们又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对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21座闭坑矿山进行治理,治理恢复面积达1172亩。据悉,沈(阳)本(溪)产业大道和沈(阳)丹(东)高速公路两侧的4座生产矿山,以及本(溪)桓(仁)公路两侧的6座生产矿山,将在两年内关闭5座,而该市所有关闭矿山的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也计划在5年内完成。
从源头抓起,在治理旧的矿山环境问题的同时,防止新的矿山环境问题出现是本溪国土资源局的一大特色。他们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生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生产矿山进行治理。2010年1月,该局开始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仅2012年,该市治理的生产矿山共计19座,投资达2716万元,恢复植被面积1216亩。2013年,他们又投资5000万元,对歪头山铁矿等23座生产矿山进行治理,恢复植被面积1400亩。
“通过对保证金的收取,使矿业权人切实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不仅能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使被破坏的环境及时得到治理,有力地保护了本溪市的生态环境。”吕彦明表示。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机制。该局深谙此理。他们从制度建设入手,从去年开始对生产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返还政策,对及时治理、达到治理要求的生产矿山,提前返还部分保证金,从而大大调动了生产矿山企业治理恢复的积极性。歪头山铁矿2000万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返还后,有力地推进了该矿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预计将恢复面积525亩。
“收取来的保证金长期沉淀在财政账户上,不能及时返还给企业,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治理环境的积极性。”吕彦明说,“如果把这部分资金盘活,及时投入到矿山环境的治理中,将发挥出更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今年,我市将对大部分生产矿山进行治理恢复,治理恢复面积将大大增加,返还的资金也会随之增加。”
该局还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部门联动,着力构建以共同责任制为核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他们加强矿山执法监察,明确重点巡查范围,严厉查处非法采矿行为,严格监管矿山开采行为。经过多年的严厉打击,该市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矿行为,从源头上减少了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勇进取 绘制美丽山水图
要从根本上改善本溪的生态环境,除尽量减少矿业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外,还要优化能源结构,着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助推经济转型,以减少大气污染。近几年来,该局发挥本溪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打造温泉旅游名片。
从2011年开始,该局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全力以赴组织申报“国家温泉之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考察研讨,组织地勘单位评价,组织编制了《本溪市温泉寺温泉地热勘查报告》、《本溪市汤沟地热勘查报告》和经济效益分析报告,编制了本溪市温泉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2年9月,他们如期完成了申报材料《本溪“中国温泉之城”报告书》。本溪市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
然而,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本溪国土资源人并没有“一劳永逸”,而是再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地热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上来。为了摸清家底,扩大地热的示范效应,他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地热勘查项目的设立。截至目前,该市的本溪县温泉寺外围地热普查、本溪水洞深部地热普查、桥头镇地热地质普查、本溪县汤沟温泉地热普查、桓仁县五女山风景区地热资源普查和桓仁渔场-大川地热普查6个地热资源勘查规划项目已经完成,一批温泉勘查成果正在汇集。尤其是本溪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风湖冰雪温泉旅游度假区和五女山旅游度假区的地热勘查成果较好,有望打出温泉地热水,推动度假区温泉旅游发展。
“本溪市地热资源虽然丰富,也涌现出了汤沟温泉等一大批地热利用企业,但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吕彦明表示,“‘中国温泉之城’的申报成功,对我市打造温泉旅游名片,助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打造‘三都五城’有着深远意义。”“三都五城”,即钢都、药都、枫叶之都,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青山、碧水、蓝天”,生态文明的本溪充满力量,也积蓄着更大的能量!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