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上述产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这些传统产业均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低下、转型升级困难等重大难题。
11月5日,工信部网站消息称,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出总体部署和要求。并对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做出明确部署。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作为淘汰过剩产能的“标杆”行业,国家层面将给予重点“关照”。“这对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马遥说。
记者还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于11月4日召开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
产能利用率惨不忍睹
产能过剩无疑是一个老话题,特别在当前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产能过剩无疑成为阻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桎梏。
当前,中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上述产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这些传统产业均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低下、转型升级困难等重大难题。
相关部门人士对记者指出,这些问题是系统性、结构性、深层次问题,行业巨头也难以很好规避,必须靠国家相关政策来引导。
会议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产能过剩无疑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首先要管住和控制增量,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从源头上杜绝新增项目。
在胡祖才看来,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布局调整优化紧密结合,在化解产能过剩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化解产能过剩,着力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业结构调整。他同时要求各地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防止出现违规项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过剩产能的优化利用;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果。
马遥认为,产能过剩问题在我国传统行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涉及宏观经济和国计民生的基础型产业最为严重,钢铁行业、煤炭行业、火电行业、有色金属冶炼行业、LED行业、航运业等都存在着严重的过剩产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导致GDP总量居高不下而居民增速异常缓慢的重要因素。
因此,淘汰过剩产能工作刻不容缓,“然而新兴产业能否适时为经济发展、民众就业做出贡献则是关键。保增长和调结构很难同时取得良好效果,若要真正实现结构优化调整,则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应做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民生问题可能爆发的思想准备。”一位新能源分析师说道。
如何避免死灰复燃
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虽然出台一系列政策,但是依旧无法获得理想的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议中表示,在化解产能过剩中,要着力避免落后产能在转移中“死灰复燃”。
朱宏任认为,化解产能过剩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落实《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防止落后产能转移;搭建实体对接平台,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消耗国内产能。
朱宏任透露,工信部将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按期完成追加任务。
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准入的环保、节能和技术门槛,污染企业为了达标需要采购节能环保设备,这就倒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不达标的企业则被市场淘汰。这样既可以减少整个行业产能,又能改善环境质量。
“化解产能过剩,应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长效机制。”胡祖才表示,创新政府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强化用地、用海和岸线审查,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等都是治理过剩产能的有效方式。
记者还了解到,工信部还将落实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加强企业创新管理,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
编辑: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