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并指出这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此次《意见》中点出了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廉价供地等方式,助推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的“病根”,有望给化解产能过剩指出一条正路。
早在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我国近期将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
产能过剩“警报”拉响
尽管,4年前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方向主要集中在民生、“三农”、基础设施在内的六大领域。但经分析近年来30多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向后,专家认为很多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正在流入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不禁让人担心,在原有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时,政府投资刺激计划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近年来,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增速偏快,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再度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背后藏有行政推手。突出表现为部分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冲动,以廉价供地和财政资助等方式干预市场,引发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对此,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决清理废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土地、资源、税收、电价等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的限制措施。
当下,钢铁、水泥、铁合金、焦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正在忍受行业利润剧降的阵痛。如钢铁行业的利润2006年以来同比下降了60%以上,而新的产能过剩行业,如电力、纺织行业的利润增长势头也呈减缓势头。当产能无法向海外市场释放时,必然带来巨额外贸顺差和贸易磨擦。而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这又造成国内货币供应增多,从而形成相对宽松的国内信贷环境,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巨量的货币投放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产能聚积;二是资产价格泡沫。而资产价格泡沫传导到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必然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为今后的暴跌埋下伏笔。如不加强宏观调控,把过快增长的投资稳下来,未来必然会面临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之惑
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国家及时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
近年来,产能过剩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钢铁、房地产、汽车、焦炭、电解铝、水泥、电力、纺织等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一份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在一些房地产投资旺盛的大城市,其投资数字已达到55%以上,成为拉动当地GDP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从土地出让中获取的收益也成为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目前,国内产能过剩在钢铁和水泥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而房地产业正是使用和消化这两种产品的最主要领域。从2007年底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些城市的房价曾出现大幅下滑,但2009年以来在政策等多方推动又出现新一轮上涨,尤其是2013年一线城市房价出现高达20%的涨幅。由此可设想,若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也将会出现放缓态势。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能否尽早改变产能过剩这一状况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信息要能够准确反映市场状况,市场要能够引导生产要素自由、正确地流动;二是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判断进行投资决策的实力。只要这两个条件不具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不可避免。
化解产能过剩之忧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至关重要。
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总体上,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国内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过度投资、流动性过多和贸易顺差巨大。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过度投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行政手段遏制,但贸易顺差过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为银行系统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以及为应对经济下滑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为投资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资金。若这些问题继续存在,过度投资势必还会重新出现。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之时,市场消费增长却不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产能只能寻找出口途径,但这反过去又导致出现大量对外贸易磨擦。
产能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赢利能力丧失、利润下降,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应对过剩产能,需要总量与结构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一方面,调控经济总量,防止刚性过剩;另一方面,深化体制改革,形成预防过剩的机制。专家认为,根治产能过剩,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一方面加快要素价格改革,把重要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逐步变成市场主导;另一方面,以职能转变为契机,促使政府退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转向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领域。在这样背景下,切实转变考核指标体系就显得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快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再将GDP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其次,应逐步加大多维度的民生和环保指标权重。化解产能过剩的治本之策,必须在稳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编辑: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