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极

来源:证券日报
时间:2013-09-24
摘要: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内地通过西部地区与中亚和欧洲的联接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东南部沿海通过海运与各国的贸易往来。这两条“丝路”的建立与畅通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两条丝路涵盖了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能源、现代农业、基建行业、金融等行业,它们的发展将带动中国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首次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显然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并将使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9月初,李克强总理也提到铺就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内地通过西部地区与中亚和欧洲的联接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东南部沿海通过海运与各国的贸易往来。这两条“丝路”的建立与畅通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两条丝路涵盖了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能源、现代农业、基建行业、金融等行业,它们的发展将带动中国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资本市场上,这些行业也将随着“丝路”建设的推进而有所表现。

  ▲▲打通“新丝绸之路” 中国股市获更大发展机遇

  资本市场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并且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资本的逐利性将引导资金进入相关产业助力发展

  “资本市场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做出上述判断。他认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开启,相关的行业及上市公司将从中直接获益,而资本市场也将起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石与助推器的双重作用。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并且开辟出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业内专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将为我国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连接的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合作契机。而我国资本市场也将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获得投资者的更多关注,市场活跃度也将整体提升。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白朋鸣分析指出,资本市场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并且,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将金融资本转化为实际资本,通过资本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将资本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未来盈利空间大,资本的逐利性将引导其进入该类产业,助力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对于资本市场将会因“丝绸之路经济带”获得哪些积极的影响,白朋鸣认为,首先,资本市场当中的资金将会得到高效的利用;其次,经济带将为资本拥有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在传统投资领域,加大调控的压力;此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资本市场将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进入,有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利用交通通道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而与其相关的行业也将因经济带的建设而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能源、现代农业、基建行业、金融等行业利好。”白朋鸣还从行业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打造将利好我国哪些行业做出了上述判断。

  银河证券相关行业分析师也向记者表示,作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西部地区,将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带来新的活力。旅游产业或许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西部地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利器。此外,包括能源合作、基建行业、商贸等也将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白朋鸣分析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第三产业如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的需求愈加旺盛,这些行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也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他还指出,目前,基建行业、能源以及现代农业等都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活力和支撑。就当前来看,新丝绸之路概念股如秦岭水泥、曲江文旅、西安旅游等迎来利好。

  此外,专家表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使其辐射太平洋至波罗的海间亚欧大陆的“共振”。更重要的是,如构想顺利实施,将重新打通阻滞多年的亚欧经济动脉,实现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持续和良好发展能够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同时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发展的短板。”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弥补我国经济哪些方面的不足白朋鸣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发展结构亟待调整,一些产业需要转型升级,改进技术、降低污染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利于促进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引进能源以及技术、活跃金融市场等。

  ▲▲“新丝绸之路”:中国能源供给线和西部振兴新抓手

  专家指出经济带的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双重利好

  “‘陆上丝绸之路’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对于能源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是强有力的促进,而且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依赖有望在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有所减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陆上丝绸之路’能通过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从而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陆上通道将再次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通道,对于中欧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利好文化旅游、物流商贸、金融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国内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需要找到突破口,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加强了与中亚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扈志亮指出,能源进口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国内能源紧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而中亚地区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较为丰富,双方供需关系方面的匹配度较强。

  为能源战略安全注入强心剂

  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我国近年来加速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不仅继续加强海上能源运输线的保障,也频频扩大陆上能源的战略布局。本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被能源界普遍认为具有深化和中亚能源战略合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

  日前,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预计今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达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同时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将达28%,并以强劲势头迅速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国而言,能源进口依赖度与日俱增,打通向西的油、气通道,对于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避免在几个能源全球运输节点上受制于人,无疑有极大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指出,与海上通道相比,通过陆地管道运输石油和天然气运输风险较小。“与中亚四国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使中国的能源进口不再过多地依靠海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这将大大提高我国能源进口的安全度。”

  “在中亚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贯通之后,中国已经彻底改变了中亚的油气供应格局。俄罗斯不再一家独大,中亚地区也已经初步实现了其油气出口多元化的战略。”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表示。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化,必然要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与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和对未来的预期,一个地方有发展的前景,资金才愿意过来投资。而经济带的提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预期,从西部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能源方面,比如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一位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悉,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在这一文件得到相关国家确认并落实后,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将被打通,贸易往来更为畅通,各国之间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方面可以产生更大的空间。

  金融界首席分析师赵欢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已经掀起大发展热潮的沿线省份注入了提速发展的新动力,将有力地支撑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繁荣。

  扈志亮指出,中国在劳动力、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占据优势,开拓这方面业务可以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同时消化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当前这两个行业是基础行业,其良好发展为未来双方之间贸易的深入交流和拓展奠定基础。

  “目前中国东部产能已经过剩,需要进行产业西移,所以以经济带为窗口期,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对于消化过剩产能有一定作用,但是不能夸大其影响。另外,经济带的提出给西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国家应当给西部地区更多的市场份额来平衡发展。”林伯强表示。

  ▲▲转型升级唤醒“海上丝路” 1万亿美元贸易额呼之欲出

  我国越来越重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利用内资,依托海洋经济,带动内陆腹地经济,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即先后开辟了通往南海诸国(今东南亚各国)和印度洋诸国的海上贸易航线,这就是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今的中国,外有“欧风美雨”,内有调结构转方式,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我国越来越重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利用内资,发展海洋经济和其他港口经济、海岸带区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一个沿海外向型经济带,依托海洋经济,带动内陆腹地经济,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新海上丝绸之路铺就

  2020年双边贸易额可达万亿元

  2010年,中国与东盟建成了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建成实施,升级了中国-东盟“10+1”共赢模式,给双方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市场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空间,成为新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倡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

  “中国将进一步向东盟开放市场,并与东盟讨论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开展新一批服务贸易承诺谈判,从准入条件、人员往来等方面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在解读李克强总理发言时表示,这些谈判如能顺利推进,中国和东盟设定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1万亿美元的目标就会实现。

  据商务部副部长高燕介绍,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继续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部分国家仍陷于经济危机时,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亮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世界区域合作和整合的典范。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也风生水起。

  “未来,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加工业等诸多领域还将加强合作,中方金融机构也将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高燕表示,目前东盟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共同体建设,中国经济正在打造“升级版”,两相结合必将催化出更多商机,促进双方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

  着眼全球经济回升

  中国海运酝酿由大变强

  海运正逐渐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货物吞吐量前20大港口排名中,中国内地港口占据其中13席;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20大港口排名中,中国内地港口占据其中8席。然而,我国从海运大国走向海运强国还需长期努力。

  “‘海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激烈竞争、开放的全球市场,‘强国’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运而言的战略定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表示,就我国而言,经济和外贸进出口均居世界第二位,是海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海运在外贸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海运业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海运强国”战略就是要实现由世界海运大国向世界海运强国的转变。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航运企业投资国外港口,有利于其在国际航运产业链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对中国大型航运企业来说,对港口的投资布局也是由单纯的航运承运人转变为全球物流经营人的一种战略选择。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指出,港口投资的资金回收期一般都较长,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各国的码头岸线是宝贵的资源,大量优质成熟的码头已经被国际知名码头运营商抢先占有,这也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

  “要借鉴优秀跨国航运企业的经验,像是马士基加强对产业链上的石油、码头的投资,一方面可以开拓盈利渠道,提升业绩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提升市场份额并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高博轩建议。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编辑:李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自:中国砂石骨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