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翘首以盼三中全会的“重大改革”,其实,很多改革举措已经陆续推出。营改增,自贸区,土地流转,进一步开放铁路、电信、石油等七大曾经不可触碰的战略产业……正如中国十几年来的改革主要是渐变式改革一样,这些改革举措预谋已久、试点已久,只不过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出。
我们结合申万、海通、国泰君安等近期研究,梳理了一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改革菜单,其中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
一 城镇化——处于首要地位的土地改革
城镇化的核心是土地,其次是户籍之上的福利,而非户籍本身。大中型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城市卖地限制导致的供需不平衡,决定了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土地价格的上涨,永远利于先城市化的既得利益者,而对后城市化的人是绝对的不公。这种绝对的不公,单纯靠着控制房价,是不可能的;只有拥有耕地和宅基地的人,能把自己的资产也商品化,即土地流转,且定价合理,才能部分抹平这种不公平。新增劳动力、消费力、农业集约化都系于这一根绳子。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本来是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农业补贴工业;到后来反倒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长期剥削性制度安排,这是政府对历史的欠账,对农民的欠账。破除这种二元结构,户籍是“表”,土地是“里”,利益的再分配是政策核心。那些因为拆迁闹事的故事背后,真正受损最大的是远离城市的农民,他们基本没有机会拆迁。
除土地流转外,结构性改革现有土地财政模式也非常重要。地方政府肯定要依赖土地财政,但是,不应该主要是卖地收入,而应该是房地产持有税——到底是对未来要买房的穷人征税,还是对现有高资产持有者征税是本质,是“社会主义”是否要保留的问题。
城市化的成本不可能全部由地方财政或者中央财政负担,也负担不起——现有的民生支出和增幅就足够大了。政府应该解决医疗、教育、社保等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均等化,但是无法解决成本最大的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必须依赖土地制度改革。
这个问题对股市的影响很难预判,因为里面的问题错综复杂,但是,如果三中全会不能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所谓的城市化是缺少新意和持久动力的。
二 财税改革——央地改革的枢纽
财税改革一直处于中央、地方改革的核心地位。此次三中全会,最大的看点也在财税改革,楼继伟最近的发言表明会稳妥推进。
第一,财权和事权再分配。不太可能因为地方政府“钱少事多”而放权,一放就乱的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而是会把更多事权集中到中央,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下降,逐步变为服务型政府。在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第二,税收结构的再分配。实际的减税措施并不会多,主要是营改增;而增税的环节却会比较多,包括资源税、房产税、消费税、环境税,而且主要归地方所有——主要用来弥补的就是地方土地收入、杂费收入的减少,“增减挂钩”恐怕会成为一个潜规则。
第三,收缩地方政府自主权。如果地方政府失去了地方平台的融资,而转换为中央代发地方债,地方政府的“灰色收入、灰色支出”一定会大幅减少,回到表内会更透明。
至于对股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方面,是地方债风险的逐步解除,这几乎是一定的,会对股市的整体有正面影响;最大的变数还在房产税,未来地方税种里最大的一环,但是,房价的大幅上涨何时到达拐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三 金融改革——现实主义大于本本主义
金融改革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有效的市场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金融领域存在很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利率、汇率、债市、股市不够市场化化,人为干预的比较多;深层次看,是这些市场很多基础机制失灵,不是“一放就好”的问题。
比如,汇率市场化很大程度上是伪问题。和中国的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进程需要匹配,不可能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因为中国的低端企业不可能很快转型和升级,盲目放任货币升值会造成巨大的就业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学会外汇对冲……等等,这必须有一个过程,目前人民币已经趋于均衡,但是资本项目的开放仍不宜过急,况且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对实体经济也没有什么帮助。
再如,利率市场化,很多情况下也是伪问题。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债、甚至风险较大的地方债评级也相当高,利率没有匹配其风险,市场化是失效的。这也就是我们提出“有效的市场化”的概念,如果市场是无效的,盲目放开是愚蠢的、自杀性的。
所以,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市场机制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让市场能够确知市场的风险,合理定价,股市、债市、汇市皆然,这个路程还非常长,不是金融本身改革的问题,还包括所有企业、银行、机构的信息化程度,博弈的均衡程度等,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个领域,现实主义重于本本主义,任何拿着某学派理论给中国开药方的专家都很傻很天真。
但是,它对股市的影响却很难直接产生实质性影响,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地方金融改革、自贸区等概念板块存在影响。
四 管制改革——增大服务业的活力
中国的投资存在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在所有投资当中,民间投资占比超过60%,前几年还只有不足50%,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和国企政府投资占比越来越高是信口胡说;但是,在服务业当中,确实是政府和国企投资占比更高,达到三分之二(可见在制造业民资占比很高)。
这里的服务业投资,很多是有管制性的。细分起来又有两类:一类是公共产品,如铁公基、水电燃气、教育医疗、环保体育;一类人为管制的,如新闻广电、银行电信、油气开采。国内外案例证明,前者因为先天垄断,市场化往往也带不来显著的效率提升,而是会造成成本上涨;后者则是因为银行、石油、电信一直被当成“国家命脉”,新闻广电具有喉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看到,如果在这些领域放开管制,其潜力巨大。虽然不会全面放开,但是,对于其中的产业链局部放开,对那些管理优秀的民营企业是有很大机会的。
从股市角度说,民营医疗、民营教育、电影电视制作、互联网、民间银行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过去的教育医疗产业化基本是失败的,通过市场竞争出现优秀龙头企业是前提,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否则只能权力寻租、国资流失、中饱私囊。
五 价格改革——割掉计划经济的一条尾巴
从20年前的价格闯关、双轨制改革以来,大多数的商品都已经市场化,少数没有市场化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要素产品上,包括:水、电、油、气、煤炭和铁路货运,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价格扭曲。
由于前期铺垫已久,除了电力改革涉及全体人民,改革难度较大,可能从阶梯电价试行之外,其它改革预计在十八大期间都会形成决策,在CPI较低的有利情况下较快推进。
小幅利好煤炭企业、电力企业、石化企业、铁路运输企业,对存在较大涨价空间的天然气企业利好程度应该更高,而水务企业受影响可能居中,密切关注发改委政策节奏即可。
综合上述的五大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发现,这些改革基本都是“结构性改革”。其中部分改革的红利已经被预判,且通过股市反应,未来尚待反应的可能包括房产税、管制行业放松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