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三季度开始企稳的信号越发强烈,这根源于中央二季度以来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
但鉴于上一轮4万亿投资带来的巨大负面作用,本轮投资无论从融资渠道还是投资方式和投资领域上来说,都会区别与以往,政府方面也刻意减少宣传。
万亿级投资稳增长
据《财经》杂志报道,稳增长依旧为高层政策核心,各种迹象表明,下半年新一轮万亿级的投资高潮已经到来,但这显著区别于08年的4万亿投资。
报道称,8月下旬相关部委应对经济下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提交决策者讨论,新一轮的投资可达万亿级。
但是从高层到学术界都对如此规模的投资保有警惕之心,因此不会在规模上加以强调,更多偏向于产业结构投向规划,不做整体规划。
而在8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谈及经济形势和下半年宏观调控时指出,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事实上这一转向在今年7月份召开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之后明显显现;稳增长被放置在经济政策的第一位置,这一目标确立的背后是高层面对今年上半年投资下滑,经济明显回落的压力。
经济减速,也让市场更加担心上一轮投资大跃进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严重地方债务也会制约此轮投资中,地方政府的无效投资、重复投资。
因此,本轮投资无论从融资渠道还是投资方式和投资领域上来说,都会区别与以往。
“新”在哪里?
新一轮投资总体思路是“以长带短”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另外决策层已提出,将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中信证券认为。
首先是融资渠道,面对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高增长,经济却在下滑的质疑,市场猜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依靠增发货币推动经济发展的低效时代,即“货币空转”现象,由于债务的稀释以及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高需求,未来解决中国仍不断增长融资压力,政府提出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方针。
这一点表现在加快推进推进资产证券化上,之前市场传出建立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流转平台,而券商资产证券化也有望重启,目前资产证券化规模较小,潜力很大。
另外,过去依赖银行授信的比例也在缩小,这一点可以从社会融资规模上可以看出,间接融资的比例近几年一直缩小,今年前七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系统信贷新增5.8万亿元,同比增加3800亿元。更能反映社会资金供给情况的社会融资总额指标,今年上半年新增10.15万亿元,同比增加2.38万亿元,非银行融资更趋活跃。
而中央一直希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重点通过地方债和企业债扩容,以及政策性银行支持来解决资金问题,不过随着6月银行间市场资金危机,中国长端融资利率高企,这遏制了融资需求,同时中国信用债市场仍不完善,规模较小,满足不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不过,政府在解决社会融资主体的同时,也希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
此前政府释放支持民间资产参与铁路投融资,而随着“金改”的推进,民营资本开办完全意义的民营银行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此轮投资的方向,分析称将更多的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上。这些投资会有明显的产业导向,讲求投资效率,不会像08年那样全面铺开
此前不久,环保部亦透露,中国将投资1.7万亿元,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
同时政府也会更多的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此前李克强总理提到,把改革与“稳增长”“推动结构转型”并列讨论,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