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前瞻高地!成渝双圈“任务书”变“施工图”高铁/高速/轨交全面突破

来源:砂石骨料网整理
时间:2023-03-31
《行动方案》共包括10项具体行动、56项重点任务,随着成渝双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书”变“实景图”,可以预见,2023年至2027年,重庆将成为又一砂石需求高地。

日前,《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行动方案》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任务书”细化到“施工图”。其中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第二大任务,具体包括开工新机场、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900公里、铁路网总规模达到37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100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以及建立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多项建设内容。

《行动方案》共包括10项具体行动、56项重点任务,随着成渝双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书”变“实景图”,可以预见,2023年至2027年,重庆将成为又一砂石需求高地。

重庆_副本.png

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着力提升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能级,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成投用,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15条,通达超过80个全球主要城市。

加快建设铁路大通道,“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建成,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渝湘高铁重庆中心城区至黔江段等项目建成投用,提升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完善货运通道“三主五辅”布局,推进铁路专用线等货运设施建设,实现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900公里、铁路网总规模达到3700公里。

加密提质公路网络,“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加速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积极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启动建设,有力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能级和嘉陵江通航能力,构建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建成“一干两支六线”高等级航道网和“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现代化港口集群,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

实施“100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接续实施轨道交通第四期、第五期规划项目,中心城区形成“环射+纵横”轨道交通网络,建成璧铜线以及中心城区至永川、南川等市域铁路,主城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和通勤圈基本建成。

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五横六纵一环六联络”快速路网结构,累计通车里程超过7300公里。

实施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

打造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滚动实施112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

强化主城新区产业配套功能,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差异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持创建国家高新区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细分行业联动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主城都市区各区规划实施,适度有序向各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各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改革协同等领域加强合作,引导各区探索建立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

坚持“亩均论英雄”,建立以人口集聚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推动财政资金、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向人口和产业集聚多的区域倾斜。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

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推动实现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双倍增”,培育民营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以上,入库民营科技型企业7.2万家以上。

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数量进入全国第一阵营,力争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0家,制造业全国单项冠军超过30个。

新增市属国企控股上市公司3个以上、上市后备企业实现“倍增”,持续提高市属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推进国企数字化赋能,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100个以上、智能工厂20个以上。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支持国有企业盘活资产,打造总体规模超3000亿元的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基金集群。

到2027年,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力争产生3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总量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7%,科技型企业超过2000家。

支持企业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优势创新力量形成创新联合体。

采取定向择优、定向委托与“揭榜挂帅”相结合方式,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生成和组织实施机制。强化企业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制定“双倍增”行动方案,构建“选种、育苗、成长、升高、壮大”科技企业全周期培育链条,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孵化引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优质企业升规上市。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按照一体化方式管理运行。

持续服务企业科创板上市,力求跑出上市“加速度”。全市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100亿元,建成环大学创新生态圈15个以上、大型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0个以上、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个以上。

实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力争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制造业等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以国家重大专项和试点示范为牵引,引进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加快国有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新建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

培育8家5A级物流企业,打造2-3家国家物流枢纽运营标杆企业,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万亿元。86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全部完成并不断深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深入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增加高素质人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减碳15% 328天空气质量优良

到202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左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8天左右,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推动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提高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能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重点区域修复和支撑体系建设,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加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建立“四山”等23条平行山岭和寨山坪等67处近城重要独立山体保护名录。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污染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加快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强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布局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基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和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

编辑:侯晓丹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自:砂石骨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