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拌混凝土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从它在江苏省诞生起,到现在已走过了38个年头。经济的高速发展,政策的推动,市场的培育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等一系列因素,助推了江苏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的高速发展。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在社会上形成了“脏、乱、差”的行业形象,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荷。
预拌混凝土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从它在江苏省诞生起,到现在已走过了38个年头。经济的高速发展,政策的推动,市场的培育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等一系列因素,助推了江苏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的高速发展。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在社会上形成了“脏、乱、差”的行业形象,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荷。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呼唤产业升级,混凝土,作为影响巨大的传统基建材料,不可能一直简单生产、粗放发展下去。如今,混凝土行业环保整治和商业模式重塑正在江苏省加速推进。在此背景下,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江苏省混凝土行业发展现状,对业内同行可能会有所启示。本文仅代表笔者的观点,旨在为企业主在经营决策时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参考。不妥处,请指正。
一、产能规模继续扩大,市场需求明显下降
江苏是全国预拌混凝土产业规模最大,也是企业数量最多的混凝土大省。2014年,全省建筑系统有生产资质的 984家混凝土企业共向各类建设工程供应预拌混凝土2.46亿立方米,占全国31个省、市混凝土供应总量的10.38%,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近10年 ,江苏省预拌混凝土使用总量达16.29亿立方米(见表1),占混凝土结构工程总量的80%以上。
江苏同时也是混凝土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4年,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主机的设计产能达8.35亿立方米。全省混凝土行业的平均达产率仅为29.46%,过剩产能已超过70%。从表1中看出,2014年,江苏预拌混凝土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场萎缩达7.17%。
江苏地处长三角,面积只有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江苏省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54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25个县和847个乡镇。江苏省人口7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5.3%,人口密度为740人/平方公里,列全国之首。到2014年底,全省各市、县均建有混凝土搅拌站,若加上无生产资质、无营业执照的混凝土“黑站”,总量已超过1400家,生产线超过2500条。2014年江苏预拌混凝土用量为2.46亿立方米,按2014年统计数计算,全省人均混凝土产量3.23立方米,比欧州与美国人均1立方米要高的多。
近10年江苏预拌混凝土产量汇总表(表1)
从市场分布来看,受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苏混凝土市场的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
2014年,苏南五市全年完成混凝土产量1.43亿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8.8%,在全省的市场占比为58.43%,比上年度继续下浮1.13个百分点。其中,南京市混凝土供应量为311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03%;镇江地区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446万立方米,下降20.5%;常州地区供应量为186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08%;无锡地区完成2241.7万立方米,下降15.8%。苏州地区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市场需求态势,1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共向各类工程提供混凝土5708.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综观苏南五市2014年市场需求和今后几年基本建设及房地产投资走向,该区域混凝土市场下行通道已经初步形成。直观的说,2013年,是市场需求的巅峰,以2014年为拐点,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有可能继续下降。
苏中三市,2014年完成混凝土供应量4531.27万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场占比为18.41%,比上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苏中的南通地区,含6个市、县、区,总体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2014年共完成混凝土供应2111.0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南通市区完成混凝土供应量795.68万立方米,增幅达13.34%。扬州地区,含5个市、县,共完成混凝土122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3%;泰州地区,含5个市,共完成混凝土1194.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1%。由于南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提速,加上上海自贸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南通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以南通领衔的苏中地区建设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仍具有一定潜力。未来数年,江苏混凝土市场看南通。
苏北五市2014年完成混凝土产量5697.15万立方米,总体比上年下降7.74%,在全省的市场占比为23.15%,下降0.2个百分点。苏北的淮安地区(含5个市、县)与上年度基本持平,除洪泽县供应量下降近10%以外,其它市、县市场相对平稳。2014年淮安地区共完成混凝土产量1076.92万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1.12%。徐州地区,(含6个市、县)全年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604.3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83%。苏北的其它3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市场滑坡,出乎意料。其中,盐城地区8个市、县共完成供应量1464.9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63%;宿迁地区(含1市3县)共完成混凝土1080.6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0.25%;连云港地区(含1市4县)完成470.31万立方米,下降4.76%。苏北地域广、人口多,基本建设的规模和周期给混凝土市场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分布很广的农村建房也开始选择使用商品混凝土。所以,苏北地区混凝土市场出现反弹的机会尤存。(各市、县砼产量详见“附件表2”)
二、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以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江苏苏博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领衔的研发团队对各种混凝土配制技术一直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在工程实践中普及推广。各种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比例逐年增加,C150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首次在南京中联混凝土公司批量生产,并在房屋建筑中使用。C35及以上级高性能混凝土和自流平、自密实、免震捣等特种混凝土正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推广应用。苏州、南京两地在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4年,江苏省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布为:C10—C3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用量达74.1%,其中,C10—C25混凝土占26.8%,C30混凝土占47.3% ;C35及以上级混凝土用量占25.9%。最高强度等级为C150。
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恶性竞争蔓延的环境下,苏州昆山建国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和规模实力,打造环保型混凝土生产基地,重新塑造产业理性发展的商业模式,以主打高性能混凝土为突破口,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走出了一条混凝土企业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在全省树立了行业发展标杆,取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以数字化、信息化控制和管理的新型企业越来越多,到2014年底,江苏省已有249家企业建立了混凝土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控制系统(ERP)。892家企业使用了GPS车载设备和车辆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运输车辆信息化调度的全覆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管理方式的改善,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行业面貌有所改善。
三、绿色生产,改变行业发展生态
传统的混凝土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三废零排放、降粉尘、降噪音,混凝土无害化生产为目标的全封闭生产工艺正在江苏各地逐步推开。到2014年底,全省已有326家企业达到或基本达到绿色环保生产要求。其中,新建绿色环保站180家,完成对老站改造146家。
南京、苏州、宿迁三个地区,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混凝土绿色生产,使这项工作走在了江苏省的前列。其中,南京市101家混凝土企业,已有58家企业达到环保要求,达标率为57.4%。苏州地区有混凝土生产资质的企业共122家,其中,已有54家企业完成对老站的改造,6家企业新建绿色环保站,使其进入环保企业的行列;苏州地区的总体达标率为49.2%。
宿迁是江苏省环保达标率最高的地区。宿迁1市2区3县共有混凝土企业77家,到2014年底,已有73家企业实现混凝土绿色生产。达标率高达94.8%。宿迁的做法是,以新建绿色环保站为主,老站改造同步推进。如新建环保站54家,占达标企业数的74%;老站改造19家,占达标企业数的26%。宿迁的经验是,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如建设、散办等),行业协会主动参与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在2014年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宿迁地区有如此多的企业基本实现绿色生产目标令人赞叹和深思。
常州市(包括金坛市、溧阳市)也有30家企业达到或基本达到绿色环保要求,其中,10家为新建环保站,20家为改造站,达标率也已超过50%。连云港1市3县47家混凝土企业,有3个新建环保站,还有38家企业对老站进行了环保达标改造。
相对而言,南通、盐城、泰州、镇江、扬州、淮安、无锡、徐州等地应加强对混凝土绿色环保的组织领导,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江苏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以跟上全省平均发展速度。
在混凝土绿色生产推进速度较快的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彻底扭转了人们对混凝土企业“脏、乱、差、恶”的印象。江苏省绿色环保站分布情况(见表3)。
江苏省各市、县2014年度混凝土环保站分布表 (表3)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日趋尖锐
(一)产能严重过剩
江苏是全国31个省、市混凝土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到2014年底,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主机的设计产能达8.35亿立方米。当年全省混凝土行业的平均达产率仅为29.47%,过剩产能已超过70%(按国际惯例,产品的产能过剩率应控制在20%以下)。所以,在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压缩混凝土过剩产能已势在必行,而打击根除混凝土“黑站”更是迫在眉睫,应作为压缩混凝土严重过剩产能的第一选项。
所谓“黑站”, 性质是指无生产资质、无营业执照、无企业名称,面向建设工程组织生产和供应预拌混凝土的单位和个人。其危害主要有四:
1、严重扰乱建设工程混凝土市场秩序
这些“黑站”无资质生产混凝土 ,甚至采取违法或和不正当的手段(如借用或假冒资质,以极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给用户回扣等等)扰乱市场,败坏行业和社会风气。严重伤害和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是造成市场恶性竞争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严重影响建设工程质量
这些“黑站”游离于质量监管之外,给建设工程造成严重质量隐患。由于生产组织混乱,选用劣质原材料或偷工减料生产,产品质量问题极其突出。严重危及建设工程质量和人民财产安全。
3、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这些“黑站”设备简陋,且不配套。生产过程中,粉尘弥漫,废水横流,有些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或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黑站”的生产经营现状,与当前全国范围正在开展的推行混凝土绿色生产和在建设工程中大力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4、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这些“黑站”销售产品往往不开发票,偷税漏税,数额巨大,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根据全省13个地级市混凝土行业协会(分会、专业委员会)初步提供的不完全数据,至2014年12月底,江苏省约有“黑站” 444个,具体分布见表4。
江苏省预拌混凝土黑站分布(表4)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苏州、常州、扬州、盐城等地建设部门在2014年曾专题研究或采取一定措施打击“黑站”,但因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难于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由于打击措施和力度不到位,造成半途而废或不了了之,黑站在江苏省很多地区继续呈蔓延之势。
从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就如何打击违法、违规混凝土“黑站”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开展联合执法,取缔非法生产。压缩混凝土严重过剩产能,首先要根除混凝土行业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资质的混凝土“黑站”。这项工作涉及工商、环保、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国土、税务、交警、城管等多个部门,最好由经信委牵头,建设部门扎口负责,协同相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并根据各部门的行政职责,开展联合执法,对现有“黑站”坚决限期拆除,实行取缔。
(2)确保工程质量,把好工程质量验收这一关。为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建筑市场,特别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混凝土。随着工程质量终身制的推行,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凡使用“黑站”提供混凝土建设的房屋、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建设工程一律不得进行混凝土试块检测,不予工程质量验收。对违规向“黑站”出卖、出借企业资质或虚假质检报告的混凝土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对使用“黑站”混凝土产品的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及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处罚。对使用“黑站”提供混凝土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应追究生产、使用、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建立长效机制。今后,凡未经“环评”、“项目立项”、“用地申报”批准,应一律不予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对建设主管部门而言,今后。凡未达到绿色环保生产要求的企业,一律不得申请企业资质。
(4)协同媒体参与,加强监督。在打击根除“黑站”的过程中,为防止“黑站”打而不绝,继续滋生、蔓延,应由各市、县领导小组,针对出现的“黑站”问题,及时邀请电视、报纸等媒体对“黑站”进行实地察访;对拒不停止生产的“黑站” 及时公之于众。各市、县混凝土行业协会(分会、专业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应积极协助、参与。
江苏有超过70%的过剩产能,是长期累积造成的。2015年,由于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混凝土产能过剩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重要。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容忽视,通过正常的市场机制,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是压缩严重过剩产能的主要举措之一。我们要把完善公平竞争大环境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使产能总量与市场需求,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尊重市场规律与必要的市场监督和经济手段相结合,要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结合,拟定阶段性压缩规模和主要压缩对象。形成化解过剩产能的合力,使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能利用率逐步达到合理水平。
(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一批企业将被迫退出。
混凝土企业属于建筑业最下游的弱势群体,在产能严重过剩,供需矛盾逐年加剧的背景下,江苏省绝大部分地区,混凝土产品最近几年一直处于低价(甚至亏损价)、垫资销售状态,企业入不及之现象十分严重。随着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加上企业筹集资金渠道不畅,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经不起一二轮的激烈竞争已遭淘汰,有的倒闭,有的已关门歇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行业历年累计应收混凝土材料款已突破70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幅超过4 %。全行业历年累计负债已突破440亿元(其中20%左右为银行贷款),比上年又有所增加。由于社会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当年的货款回笼率平均不到50%,有很多企业平均资金周转率超过180天。帐面亏损的企业在2014年出现井喷式爆发。伴随着企业坏帐、呆帐的累积,资金链风险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全行业有90%以上的企业,未在概预算中提留坏帐风险基金。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很脆弱。2015年,将有更多的企业被迫退出混凝土行业,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绿色环保要求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冲突加剧
传统的混凝土搅拌站环保等级低、精细化水平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粉尘和噪音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关注,环保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据权威报告分析,江苏雾霾形成的前三大原因是【1】工业污染;(主要指钢铁、水泥、化工等相关企业)【2】汽车尾气;【3】建设工地扬尘。这三项都与混凝土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2015年开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治理整顿污染的力度将前所未有。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混凝土绿色生产目标,已势在必行。从现在起,实现混凝土绿色生产,即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压缩混凝土严重过剩产能的切入点。所以,对企业而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但要完成老站改造并达到环保要求,企业增加投资少则200—300万元,多则需要400—600万元。但根据调查,由于企业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的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混凝土企业已多年未提留技改费用,根本无力解决所需资金来源。到2014年底,江苏省还有658家有资质混凝土企业面临老站达标改造或改建,若以“十二五”未为底线,江苏基本实现混凝土绿色生产要求,困难重重,难以达到。
由于国家、省两级“混凝土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已经颁布实施,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混凝土绿色环保要求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大部分企业没有科技研发投入,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或消化能力。低水平、低层次、无特色、同质化。单纯的以低价、垫资抢占市场,以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导致企业不仅发展后劲不足,而且生存能力逐年下降。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安排研发或技改投入的企业数量不到35%。江苏省经过混凝土企业试验室主任岗位专职培训,持证上岗的人员不到30%。全省984家有资质企业的试验室主任,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共100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有655名;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共135名。企业职业经理人和技术负责人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从江苏的实际考虑,从2014年开始,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2015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继续下降,跨年度工程明显减少。混凝土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可能长期存在,那些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质量、品牌意识,没有生态建设规划,只靠规模、价格或硬件驱动的企业,不可能再有大作为。那么,在当前混凝土市场仍然不太景气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激发企业的活力,使企业顺利渡过转型期,是一大批企业不可回避并要解决的大问题。为此,企业主应强化改革意识,要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要加强研发力量,增加企业的技术储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密切关注绿色和低碳经济对混凝土行业的影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市场、产品和技术以及经营模式持续创新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能够对绿色和低碳经济给混凝土行业带来的影响做出迅速的反应。要通过引进、选拔、培养等方式,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使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装备对企业经济的贡献率得以提高。
(五)现有的标准规范尚不能满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应用现代混凝土科学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总量高于70%的中、低强混凝土实现高性能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主题。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发及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对再生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混凝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全面提高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发展生产高性能混凝土已成为必然选择。同时为混凝土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江苏省有胆识、有远见的企业家已开始大胆的实践,并取得一些骄人的成绩。从全面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角度出发,目前,最大的障碍是:现有的标准、规程、预算定额等不能满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需要。如: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指标和演变了的混凝土材料组分不相适应。一方面,水泥组分中粉煤灰等掺合料越加越多,传统水泥强度发展规律被打破;另一方面,为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或满足特种混凝土的功能要求,对水泥、砂、石、掺合料,尤其是高效混凝土外加剂等有特殊要求。 如何实现高性能混凝土可设计、可检测,同时确保优质优价,是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全面推广高性能混凝土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在当前经济建设转型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当今江苏几乎完全开放的竞争市场,只有质量根基牢固,做到品质优良,产品多元,工艺全流程无污染,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谁抢先占领混凝土绿色生产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制高点,谁就能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抓住先机,把握主动。具体地说,现阶段,我们倡导的混凝土企业“差异化”发展,其实质是“差异化”发展的企业,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始终站在行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应势而备,顺势而为。就目前来说,要过三个槛。即:【1】清洁化生产,粉尘、噪音,废浆、废水处理等完全达标;【2】绿色环保、低碳节能、高效安全,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雨污分流,环境优良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企业;【3】以高性能混凝土为主导产品,掌握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特种混凝土,中、低强高性能混凝土全套配制技术,企业能满足各类建设工程对混凝土产品的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可以预见,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的“差异化”就会逐步演变成今后的“常态化”、“同质化”,整个行业水平就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经济发达国家水平。
附件表2:2014年度江苏省各市县混凝土产量统计汇总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