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机制砂石骨料发展的趋势和优势

来源:
时间:2015-04-20
摘要:根据国家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规划,将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根据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发展需求,预计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拉动50-60亿吨的砂石骨料需求。大型水泥企业、骨料企业已经开始在长江布局,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砂石骨料,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则为长江流域砂石骨料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前言
  
  砂石骨料所指的砂石是建设用砂石,俗称建筑用骨料,是产销量最大的基础原材料,主要有天然砂和机制砂石两大类。砂石骨料广泛用于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混凝土、砂浆和水泥制品,是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组成材料中重要和用量最多的原材料,其刚性需求不可或缺,至今没有其他产品替代。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在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工程中开展机制砂的研究与应用。我国最早开展对机制砂研究与应用的是缺少优质天然砂而富有石灰岩自然条件的云、贵、川地区。自90年代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迅猛增长和在天然砂石资源的日益匮乏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砂石骨料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为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发达省市相继开展了机制砂的研究应用。经过近十多年研究、应用的发展进程,现已形成工艺技术和设备配套齐全的机制砂生产工艺线系统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已成为砂石骨料行业发展的主流,势在必行。机制砂的生产、应用不仅可以通过矿区合理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规范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且可以更有效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创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机制骨料与天然骨料的对比分析
  
  2.1 机制骨料的定义
  
  《建设用砂》(GB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14685-2011)国家标准明确定义了机制骨料的概念。
  
  机制砂(machine-made sand) :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
  
  碎 石:天然岩石、卵石或矿山废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
  
  2.2 机制骨料的技术特点
  
  机制骨料主要有以下技术特点:
  
  1) 适合料源的多样性
  
  机制骨料对可适用于加工各种适合做建筑材料的料源,受料源影响和制约较小。目前,水工和建筑行业已采用灰岩、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砂岩等多种岩石作为机制骨料的加工料源,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十分罕见。
  
  2) 工艺成熟、质量稳定
  
  近年来骨料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机制骨料的加工工艺日臻成熟,尤其是机制砂的工艺,已有多种工艺组合,生产不同需求的成品砂。机制骨料的破碎、筛分、整形工艺的日臻成熟,为骨料的质量稳定、级配合理奠定很好的基础。
  
  3) 规模可观、管理可控
  
  机制骨料加工厂依托中长期开发的矿山,建设大型化、规范化、绿色化的加工车间,可实现集中管理、固化模式的生产方式,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天然骨料的特点和现状
  
  天然砂石骨料的开采,不仅会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度汛及堤防安全。同时,因产品质量不稳定,含泥量过高,级配不合理等原因,还给工程建筑埋下诸多安全隐患。
  
  目前,多个天然骨料资源丰富的流域,随着开采的深入,资源枯竭现象日益凸显,天然骨料的供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且由于天然骨料的开采规模小、产能低,社会上仍旧存在非法采砂、乱采滥挖的现象,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
  
  2.4 机制骨料与天然骨料的对比
  
  机制骨料与天然骨料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资源优势 可利用各种废弃资源,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循环型经济;
  
  管理优势 有稳定的法人主体,实行采矿许可,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质量优势 料源固定、稳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稳定、可调、可控;
  
  品质优势 有较高的表面能和亲水性;有完整的级配,有小于75μm石粉的微级配;有多种的矿物成分可选择;颗粒级配稳定、可调整;粒形可改善;
  
  物化性能优势 机制砂的轴心抗压强度、静弹性模量、抗渗、抗冻性、碳化钢筋锈蚀性、收缩、徐变等力学和长期耐久性能均等于或略高于天然砂混凝土。
  
  基于回归生态环境建设,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考虑,机制砂石成为行业发展主力已不容置疑。与天然砂石相比,机制砂石具有原料来源广、产品级配合理、质量稳定、产品集中程度高、粒型可调整等优势,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石粉可通过技术加工进行回收利用,制成预拌砂浆、环保透水砖等工业化产品,机制骨料生产线还可将建筑、道路、废弃混凝土进行处理,循环利用,节约资源。
  
  3 砂石骨料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砂石产量都在100亿t以上,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且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按照平均价格35元/t 计算,直接产值超过3500亿元,带动运输等行业产值至少2000亿元。
  
  2010年以来,我国砂石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业态变化很大,机制砂石生产比重迅速上升。砂石工业企业的传统生产天然砂的比重从2002年的90%下降为2005年的80%,2010年机制砂产量比重达到50%,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直至2013年,机制砂产量比重达到76%。机制砂生产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了天然砂开采的增长速度。从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家政策要求来看,预期未来这种规模小、数量多、效率低的传统模式将会被彻底革新,大中型砂石矿山将发展到70%以上。
  
  2014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接近5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3%。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砂石骨料工业成为行业的发展主流。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砂石骨料的作用功不可没。闻名世界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时速300 km 总长超过 1 万多km的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凸显砂石骨料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随着国家对住房和新城镇建设、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实施,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继续拉动着我国砂石骨料的市场需求。这为加快砂石骨料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快速行成工业化发展的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些大企业集团相继建成了大型、规范、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机制砂石骨料生产基地,为砂石产业实现工业化生产注入了新的力量。这些企业以其先进的环保措施、管理和经营优势,为砂石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作用,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图1和图2分别为我国机制砂和天然砂使用情况和全国砂石矿山规模统计。


图1:机制砂和天然砂使用情况对比


图2:全国现行砂石矿山规模统计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砂石行业虽然发展前景看好,但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的集中度低,企业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环境保护理念缺乏和管理能力差等一些情况仍然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行业的整体水平、工业化发展规模基础薄弱,全行业仍处在一个粗放型的低级发展阶段;
  
  (2)天然河砂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国内建筑用砂的要求,基础工程对混凝土及其原材料的质量需求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3)尚未建立机制砂石质量保障体系和措施,已成为影响工程质量、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
  
  (4)受利益驱使,一些地区仍存在规模小的企业进入砂石行业,非法盗采,无证开采,乱挖乱采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
  
  (5)政府行政管理法规有待统一、协调;
  
  (6)由于砂石行业的产业长期不规范,砂石行业的产、供、销各环节没有纳入国家工业管理体系。
  
  3.3 发展趋势
  
  我国砂石产业呈现稳步增长势态,相对于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砂石行业的发展形势比较看好。
  
  自“十一五”至今,我国砂石工业呈现一种加速发展的好势头。现代混凝土和高速铁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对砂石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能满足其要求的天然砂石数量越来越少,为了补充砂石市场的刚性需求,机制砂石骨料成了建设用料的首选。
  
  中国砂石协会制定了《砂石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实施“资源、环保、安全、和谐”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出发,对砂石行业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从六个方面现系统、全面地指明了砂石行业的科学发展方向。
  
  (1) 建立稳定、大型、现代化砂石产业供应基地;
  
  (2) 建立现代化碎石设备生产基地;
  
  (3) 对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4) 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制定相应标准;
  
  (5) 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与发展;
  
  (6) 发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综观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呈平稳、上升趋势,做大、做强砂石产业已形成共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是加快机制砂石产业的主要课题和运行方向。
  
  3.4 砂石行业供需市场分析
  
  (1)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便可带动上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消耗的建设砂石骨料也呈指数级递增。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围绕城镇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具体战略布局,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到海峡经济带、珠江经济带等实质性区域规划,都将给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会为建设砂石骨料带来海量的市场需求。图3是2014年1-10月全国建设砂石骨料消耗量统计,市场表现延续了产业成长期的扩张特征,其中华东五省一市累计消纳砂石38.49亿吨,是中国最为活跃的砂石区域市场之一;华中和西南地区也分别达到19.53亿吨和18.16亿吨的市场规模;华南12.61亿吨,华北13.78亿吨,体量接近;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只有7.56亿吨。


图3:截至2014年10月底骨料累计需求量
  
  (2) 供给分析
  
  砂石供给方面,全国约有2万多家砂石企业,绝大部分生产规模是在百万吨以下,且小于30万吨规模的居多。
  
  随着现有政策对砂石规范生产整顿力度的加强,现有砂石生产矿点,有70%以上的企业面临被升级淘汰的压力。去年9月,河北唐山就一次性关闭采石场290家,停产整治189家,整顿比例100%,淘汰比例61%。河北三河全县停采,如此大的调整力度,历史罕见。而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已成普遍,成为砂石行业的新常态,砂石生产企业开始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发展。
  
  从砂石供给辐射面来看,主要以区域性短线供给为主,以跨区域长线输送为辅。现行的砂石场建设主要围绕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等经济聚集区100km范围之内,而沿江沿海骨料矿山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砂石场集中分布的地带,未来基本将维持这样的布局形式,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转变也是发展之必然。
  
  从砂石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主要是机制砂石和天然砂石(海砂较少,且被严格限制使用)。我国的机制砂石占总体市场的70%,并且随着天然砂石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河道生态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这个比例还会加速上升。
  
  2012年6月,南昌市对赣江非法采砂进行打击,关停297家采砂场,并对300多条采砂船进行切割后,次年赣江河砂开采量下降90%,而赣江河流的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建设中消耗了大量的天然砂石资源,长期超负荷开采的索取方式让原本丰富的天然砂石逐渐消耗殆尽,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天然砂石为主的供应格局,机制砂石代替天然砂石将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图4为全国天然砂石资源现状图,可见已经接近匮乏。
  

图4:全国天然砂石资源现状概况

  
  (3) 价格分析
  
  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投入的的加大和政府对砂石行业的大力整,砂石的供需矛盾一直比较严重,砂石价格几乎如脱缰的野马般连年高涨。短短几年,绝大部分地区的砂石,从10-20元/吨的单价飙升至40-50/吨,部分地区砂石的FOB价甚至高达70-80元/吨。面对这样的供需矛盾,长沙市物价局在2012年就专门下发了《关于核定我市砂石最高销售价格的通知》、伊犁州在2011年11月也下发了《关于伊犁州直建筑用砖、砂石料、水泥地产建材实行临时最高限价的公告》,对砂石最高销售价格进行限定,而围绕砂石类似的限价令在其它地区也层出不穷,这些举措从侧面也反映出砂石行业之火热和砂石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表1为2014年全国26个大中城市砂石骨料平均FOB价格统计,从各地砂石的平均离岸价统计来看,价格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表1: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砂石骨料平均离岸价格统计(单位:RMB/t)
  
  4 砂石骨料在长江流域的发展优势
  
  4.1 概述
  
  去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了包括长江沿线11个省市主要负责人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会上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3年9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议上强调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定位和创新发展思路,确定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将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9省2市,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主体的长江经济带扩容并形成定局。
  
  根据国家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规划,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的连接、要素的流动、市场的统一,产业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将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根据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发展需求,预计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拉动50-60亿吨的砂石骨料需求。大型水泥企业、骨料企业已经开始在长江布局,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砂石骨料,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则为长江流域砂石骨料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长江流域宏观经济分析
  
  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见图5),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2%。其中,江苏省GDP总值最高,为59162亿元;贵州省GDP总值最低,仅为8007亿元。而GDP增速潜力,贵州省为16.86%,潜力最大。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的经济发展本身并不均衡,既覆盖了江浙沪这些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悬殊。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溯长江而上,最西部的贵州人均GDP却只有3000多美元。


图5:长江经济带9省2市GDP总量及GDP增速分析
  
  4.3 长江流域骨料市场发展现状
  
  (1)总用量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砂石骨料的总用量为37亿吨,占全国砂石骨料总量40%左右,综合产值约为2000-3000亿元。其中,浙江和江苏省砂石骨料用量最高,云南和贵州省位于西南,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砂石用量相应较小,但潜力巨大。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启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江交通干线的建设,砂石骨料需求必将将有一个量的大飞跃。图6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骨料用量比较。
  

  

图6:长江经济带11省市骨料用量比较

  
  (2)市场价格变化


图7:长江经济带11省市骨料5月价格差异图
  
  图7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骨料5月价格差异图,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是东部依次由东向中西部递减;中砂、石5-25、石5-16的价格上海最高分别为64元、78.5元和76元,中砂湖南最低为48元;石5-25和石5-16的价格四川最低分别为66元和61元;市场价格差异趋势和变化比较平稳,东部砂石骨料矿山资源较中西部少,相对价格就有差异性较小。预计今年下半年砂石骨料市场价格会逐步升高,并且销量会加快增长。
  
  4.4 利用好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骨料砂石基地的战略意义
  
  (1)长江流域概况和“黄金水道”骨料输送优势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内陆河,全长6300多km,沿岸数百条支流辐射南北,流域面积达180万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约1/5。长江水系通航总里程7万km,占全国70%以上,居世界之首。长江干支流航道与京杭运河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内河水运网,干支流水运中心为重庆、武汉、长沙、南昌、芜湖和上海等6大港口。国家按照市场和物流规律,建设长江经济带,将推动11省市海关更大范围、领域的区域通关改革,实现沿长江不同关区之间的一体化作业,为砂石骨料上中游通过不同关区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运输环境。
  
  李克强总理提出,目前长江货运量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但仍有很大潜力,“要更加注重发挥水运成本低、能耗少的竞争优势,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
  
  长江干线是一条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水上运输的大动脉,长江航运是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砂石骨料交通运输方面,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水路运输与公路、皮带运输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分析见表2。
  
表2:水运、公路运输和皮带运输技术经济比较表
 
  长江干线通航里程2713km,支流航道700余条,主要支航50余条,港口众多。中西部砂石骨料矿山数量居多,砂石骨料被定义成区域性材料最重要原因就是较高的运输成本。在砂石骨料运输方面,皮带运输虽然运输成本较低,但投资成本高,建设、运行难度极大而不宜长远距离采用;公路运输成本高、运输距离短、覆盖范围小;而水路运输成本低、运输距离长、覆盖范围大,用于骨料输送具有明显的优势。
  
  (2)大型砂石骨料基地建设发展优势
  
  依据砂石骨料的产业特性,建设大型砂石骨料基地应须具备下列三个重要要素:
  
  a、符合国家矿产开发条件、环境保护要求;
  
  b、易于矿区开发布局、开采生产的矿物品位优质的矿源;
  
  c、集群的市场需求,低成本的产品运输。
  
  (3)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大型砂石骨料基地的优势所在
  
  a、砂石属于地域型大宗建设用基础原材料,量大、经济附加值低,不适于汽车远途运输,水运最适宜。
  
  b、“一带一路”助推长江流域黄金水道的开发力度,有利于砂石骨料在长三角、中三角的长江流域大环境规范发展。
  
  c、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工业和城镇建设,砂石骨料需求量大,辐射范围和市场前景广阔。
  
  d、利用地域优势整合资源和建设大型矿山砂石骨料供应基地,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推动经济发展。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具备建设大型矿山砂石骨料供应基地的最佳属地之一。
  
  5 结论及预测
  
  在国家战略层面,长江流域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的实施,沿江一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成后,可以带动沿江城市发挥更大的发动机作用,尤其是沿江铁路的建设,可以盘活中国以南北走向为主的铁路网络,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铁路网,带动铁路的利用效率。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带动砂石骨料行业的迅猛发展,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砂石骨料市场总量将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而大幅度增加,2013年11省市砂石骨料总量为37亿吨,预计2015年增至60-80亿吨,预计增速在30%以上。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监管、长江防洪、通航安全和严禁非法采砂等法律法规制度也因此会日益完善。
  
  长江经济带将促进长江“黄金水道”沿长江不同关区之间一体化作业,为砂石骨料通过上、中、下游不同关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运输环境。长江沿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关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产业沿江布局,都蕴藏着大量的砂石骨料需求市场。预计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砂石骨料市场需求会比2013年翻一番以上,长江经济带建设可以说是长江砂石骨料市场高速发展的重要契机,砂石骨料企业应该认知并及时把握住这次发展机遇,并且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提供的政策、长江不同关区一体化的优惠措施等有利因素大力发展砂石骨料产业,促进砂石骨料行业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天然砂石的日益枯竭和不合规范的中小砂石企业逐步被淘汰出局,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对砂石需求的拉动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运输通道,这三方面因素的联动作用,给长江流域砂石骨料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因此,通过在长江中下游的合理布局和规范开发,绿色环保地建设大型机制砂石骨料产业集群地,加快实现砂石骨料工业化发展进程是迫切、必要和可行的。
  
  当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审时度势,不断加大对砂石行业的整治、管理、监督力度。砂石行业正逐步从“无治”到“有治”,从“松管”到“严管”,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内含关系。
  

  新一届中央政府,以全新的姿态、勇气和智慧面对当下中国中速发展“新常态”窗口期,调结构、促转型、保生态、重法制将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攻方向。“新常态”,在政策规范的引导下,践行快速、高效、高质可持续发展之新路。


  附:相关政策、标准和配套措施
  
  1、工信部委托协会开展“机制砂石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机制砂石行业发展指导意见”。
  
  2、国土部委托协会开展“建设用砂石开采准入条件”研究工作,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制定了“建设用砂石开采准入条件”。
  
  3、协会主持完成了工信部委托《机制砂生产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4、协会参与建设部立项制定《机制砂石加工厂设计规范》国家标准。
  
  5、协会主持制定《高性能混凝土用砂石骨料》和《机制砂石生产企业建立检验室及检验标准》协会标准。
  
  6、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进程,协会完成了增加“砂石生产工”职业工种的相关工作程序。
  

  7、根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授权与委托,协会已在国家统计局申请立项,建立砂石行业重点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体系。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