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陕西榆林 重点关注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来源:央广网综人民日报
时间:2021-09-17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陪同下,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进行调研。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陪同下,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进行调研。

15.jpg

在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了陕西省榆林市。他先后考察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杨家沟革命旧址,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

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3.jpg

据了解,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先行者,陕西省榆林市高西沟村通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将一个地表破碎、土地贫瘠的穷困山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并依托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当地百姓实现“小康梦”。

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初秋的黄土高原一片绿意盎然。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介绍,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14.jpg

事实上,虽然如今的高西沟村青山叠翠,蓝天碧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但在60多年前,它却是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的另一番场景。而变化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50年代那个时候村子也很穷,当时搞水土保持的目的就是解决粮食问题。老书记当年带领村民大搞水土保持建设、基本农田建设。

在几代村支书的带领下,高西沟人矢志不渝推进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先后治理40座山、21条沟,建成淤地坝126座、水库2座、高产农田777亩、林地3300亩,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

姜良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呢?就是要把现有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近些年,高西沟村在继续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原高西沟村驻村干部牛菊曾在村里工作过10年,见证了高西沟村产业的发展。

牛菊:发展一些比如小杂粮的精装、精加工。从造林这方面的品类上,我们从原来的生态林转变为现在的经济林,不光有山地苹果,还有山地葡萄,都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做的一些举措。

优越的生态环境也让高西沟村的生态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2020年,高西沟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用事实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牛菊: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保持为己任,继续将他们这些好的做法、好的成绩得以巩固,得以发扬壮大。

高西沟村的变化也是陕西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沙化土地面积3600万亩。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157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区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60%以上。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陕西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绿色版图向陕北地区延伸了400多公里。

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我们坚持把绿起来和群众富起来结合在一起,实现绿起来和富起来的双赢。绿色植被颜色的变化,意味着我们有一个高质量的绿色陕西,是一个深绿的陕西。

而在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还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实验中学、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回顾厚重革命历史,了解当地基础教育、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农村产业规划发展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