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中国式创新——捕捉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来源:中国建材报
时间:2015-01-30
摘要:1月18日,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世界生产力科学院指导与支持,中国生产力学会、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主办,中国生产力学会创新推进委员会承办的“创新中国—中国企业创新论坛2014年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等数十位知名企业家围绕“中国式创新—捕捉新常态下的新机遇”作了精彩演讲。
  1月18日,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世界生产力科学院指导与支持,中国生产力学会、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主办,中国生产力学会创新推进委员会承办的“创新中国—中国企业创新论坛2014年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并讲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产学会会长王茂林代表主办方致辞,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等数十位知名企业家围绕“中国式创新—捕捉新常态下的新机遇”作了精彩演讲。以下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想就我在企业的感悟谈谈我对创新的看法。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企业的基本目标:做强、做优、做大。我们过去提到的都是做大、做强,后来提出做强、做优,现在提出的是做强、做优、做大,这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就是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强是核心,是指竞争力,是指创新能力;优是指业绩;大是指企业规模。
  
  关于创新,现在大家讲的比较多,比如互联网、大数据等。不管是互联网也好,大数据也好,都是以实体经济作为依托的,而且反过来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管是工业4.0也好,第二次机器革命也好,都是为了提升现有的工业水平和实体经济的水平。互联网和大数据并不能独自存在,是为了这些实体而存在。互联网不能吃,不能住,也不能行,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行得更好,所以应该紧密联系起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怎么用互联网思维、工业4.0、两化融合来促进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说建材,我们去年生产了24.6亿吨水泥,占全球的50%,我们的任务是如何让建材生产的过程更环保、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消耗减少,这就要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通过互联网的一些新的技术。
  
  从企业创新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点:现在讲大众创新比较多,过去我们主要讲企业这个主题的创新。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中讲到:国企创新不靠大企业,主要是靠全民创新。我觉得应该结合起来,企业创新和大众创新结合起来,既有企业的创新,又有大众的创新。像中国建材,我们有一个中国建材总院,共有13000名科学家,但是我讲,总院应该有个开放性的平台,让全行业的创新者都上这个平台,把所有的创新者都集合起来。以前我在国药做董事长,在国外像辉瑞这样的大公司,它有很多的药物创新都是由小公司来做的,所以我说要把企业创新和大众创新结合起来,包括一些中小科技企业。一个中小科技企业做好了就想上市,我认为不一定都上市,而应该培育一些持续搞科技的企业,因为有的企业做科技很专业,去做产品、做市场、做资本运营不见得专业,如果它把技术卖给大公司,由大企业实行外包,给它一些特定的题目,做完再卖给大公司,就成为一种技术公司,而不是都把技术公司变成了技术产业公司,这是一个社会协作的问题。
  
  刚才讲到“产学研”,我觉得核心还是在“产”上,“学”要保、“研”要好,最后都要作用在“产”上。不是说学校一定要去搞企业,大家去看看这么多年大学搞出很多很多企业,大学本来是教学的,有力量搞科研,希望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促进产业的升级,不是让“学”和“研”通通都去搞企业,这个事情很重要。比如说老师们学了知识,做了个新东西,搞了个小企业,赚了点钱,又要去发展,因为我也投资过这些企业,最后发现不行,还要把小企业交给大企业才能做好。我不是说学校搞企业不好,但是要各有侧重。学校就是搞教育,研究所就是搞研发的,工业就是搞制造业的,应该各有侧重、结合起来。
  
  还有一点,我们搞创新不能“背靠背”。我们刚才讲搞电动汽车,现在搞电动汽车的有多少家?搞得水平怎么样?到了有重大创新的时候,企业应该结合在一起。过去是政府来推进,现在是企业做,我们不应该分开做,应该联合起来,每个企业资金都有限,每到有重大创新的时候需要非常多的资金,我们能不能把它联合起来。现在几个大汽车厂都在研究电动汽车,各搞各的,实际上中国有一个特斯拉就行,我们一起来搞这个重大研发。我想现在做创新不应该单枪匹马地干,可以搞企业资本联合,各自可以有股份。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有几点:一个是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环境很重要,比如互联网企业,为什么有马云、腾讯这些人和企业,为什么没有一家国企?因为机制、文化、环境满足不了。我们现在做“千人计划”,从国外引回来这些优秀的人才和科学家,如果环境不好也做不成事。比如一颗树的种子,如果气候、环境、土壤都不适宜,种下去它也活不了。所以说创新环境很重要,我们要为创新培育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就是文化,创新的制度尊重,有创新的大环境,能够解放思想;再一个就是创新的硬件,给他们一个硬件支持。
  
  还有一点,创新需要一大批痴迷者。在中国建材,玻璃纤维现在做到全球最大、业绩优良,它的一把手是浙江人,一个玻纤的痴迷者,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干到晚上12点,现在60多岁了,一直在创新。北新建材的泰山石膏板,负责人是山东人,也是一个痴迷者,最近研发出一个新配方,能够把石膏用量降低15%。这一项,每年就增加了不少经济效益。做碳纤维的张国良做了T300、T700,T700都是千吨级的,从合成到拉丝再到碳化,他也是个痴迷者。做创新就是要痴迷,恨不得在这个岗位上一天呆24个小时。所以创新对于企业来讲:一是创新环境,二是要有痴迷者。
  
  最后再次感谢世界生产力科学院授予我们十几位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的殊荣,我们也会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于参加科学院的活动。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