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治霾:逼死企业还是逼出绿色?

来源:红网
时间:2016-12-06
摘要:这个雾霾笼罩的寒冷冬天,可能是企业发展的冬天,弥漫在企业上空的雾霾,也让它们的未来发展之路充满了未知数。

日前,京津冀、河南、山西等地区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雾霾,不少地方政府对污染排放行业发布发布强制性停产、停运令,很多行业生产陷入停滞。

其中,石家庄“利剑斩污行动”的实施时间将持续到年底,这意味着很多在被管控之列的企业,复产至少到等到明年年初了。而砂石、水泥、铸造等行业的一些企业,强制性停产甚至要持续到明年3月份。换言之,不少企业一年中至少有一个季度处于停产状态。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个寒冷的冬天,可能也是企业发展的冬天,弥漫在企业上空的雾霾,也让它们的未来发展之路充满了未知数。

1481004151.jpg

中央早已明言,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在整治雾霾问题上,共识已经达成,措施也会更加严厉。现在的由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取得经验之后,未来很有可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或全国性法律,从而使治霾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也就意味着,污染企业面临的限制会更加严格,发展前景会更加黯淡。

一些企业或许会抱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污染企业停产或减产过于简单、粗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很多污染企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在自身的污染物处理问题上认真下太多工夫,不仅有污染的历史欠账,更有一直在持续的违规排放行为。每年冬天必来的恼人雾霾,已经用事实说明,这种状态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像石家庄这样的政策措施传达出的信号已经非常清晰,即,企业必须在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搬迁甚至破产之间作出选择——在全国上下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如果不能解决污染问题,搬迁也将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

对于不断地被列入限制名单的向天空“贡献”了PM2.5的企业们而言,是被越来越严厉的限制性政策和措施逼死,还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上加大投入,或者改变生产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甚至消除自身的污染物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己——在通过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上,国内外的不少企业已经提供了成熟的样板。

实际上,所有人希望看到的都是更多的创新,而不是企业的破产。不过,对于那些无法以创新求得出路的企业来说,虽然结果很残酷,但就社会整体利益而言,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毕竟,从社会发展规律上而言,此类企业的被淘汰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

拓展阅读

雾霾正逼停中国经济 骨料行业怎能独善其身?

京津冀砂石骨料运输供应望“霾”兴叹 一个月跑不了几天

编辑:赵虹旭